欢迎访问一流课程专业建设点网站!

规章制度

邵阳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发布日期2019-10-21 发布人:

邵阳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工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邵院政字〔201999号)

 

校属各单位、各部门: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落实《邵阳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邵阳学院第二次党代会的要求,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稳步实现转型发展,顺利完成迎接教育部审核评估的各项工作,学校党委决定就进一步加强我校本科教育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确立本科教育的核心地位

1.正确认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格局和总要求。新时代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四个全面、四个服务、四个回归”。“四个全面”,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四个服务”,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

2.牢固确立本科教育的核心基础地位和前沿地位。面对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全校上下要牢牢抓住本科教育是邵阳学院育人体系的立身之本,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振兴本科教育,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奋力开创学校发展的新局面。

3.牢牢把握高等教育的基础支撑和动力引领作用。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最根本的发展逻辑,也是我国高校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源泉。邵阳学院的本科教育工作必须更好地融入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融入产业进步,通过输送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和输出高水平成果,为国家发展提供支撑保障。比如,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服务竞争力中国;加快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服务健康中国;加快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服务法治中国;加快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服务形象中国;加快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服务科学中国。

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4.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着重解决好教书、育人“两张皮”问题,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所承载的德育功能,以较高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率,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

5.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年”专项工作,制订《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82022年)》,加强思政课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建设,确保专项建设经费逐年增加;

6.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加大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力度,逐步扩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覆盖面,促思政教育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建立课程、专业、学科“三位一体”思政教学体系;树立新的思政观,明确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都是思政课,进一步落实专业思政、课堂思政、教师思政,努力开创思政工作新局面。

三、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扎实推进内涵式发展

7.对照“国标”,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贯彻与实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已颁布,学校将组织力量进一步研究“国标”,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各学院要统一思想,结合实际,广泛组织培训研讨,对照《国标》,查找办学差距,寻求解决办法,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根基,进一步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出台配套的四纲(理论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一介(课程简介),推动《国标》和中央部委有关精神落地生根,发挥实效。

8.加强课程研究和建设。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一是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化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建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果“三进”;二是推动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推进45岁以下青年教师在线课程建设与使用力度,到2020年,计划建设1门以上国家级、10门省级和100门校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课程创新机制;三是在“建、用、学”上下功夫,促进教师建好课、用好课,推进学生学好课,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推动形成支持学生随时可学、随处可学的泛在化学习新环境;四是建立科学严谨的课程管理机制。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认知规律系统梳理课程的逻辑结构,确保每门课程的设置都经过严密论证和设计,坚决杜绝“因人设课”。科学运用课程编码系统,加强课程体系的科学管理。

9.深化课堂教学革命。改革传统课堂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全面推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教育形态、丰富教学资源、重塑教学流程,以教育技术现代化助推高等教育现代化。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10.切实加强教材建设。教材体现国家意志,要落实中央要求,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抓好教材建设。对全校选用的所有教材进行政治把关,组织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统一使用工作,切实加强教材建设的意识形态安全。优先支持国家及省校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家及省特色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及省精品视频公开课、在线开放课程等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编写专业核心及特色教材,优先支持行业企业与各专业共同开发课程教材的编写,每年立项建设35部高质量自编教材。

11.进一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加强实验教学经费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模拟实验中心的建设工作,虚拟模拟实验教学建设,做好学校开放式虚拟模拟教学实验平台的课程建设与使用推广,组织相关学院申报国家级、省级虚拟模拟实验教学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大力推进教学实验室开放工作并促进开放实验的广泛开展,完成开放实验项目结题和实验室开放工作的检查;做好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的立项申报工作,对照审核评估补短板,立项建设一批校内自筹资金实验室项目;完成现有实验室的功能分区、资源共享、人员安排、立章建制以及统一挂牌等工作。

12.加强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做好国家与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申报、中期检查和验收工作,立项建设一批省级与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做好现有国家视频公开课、省级名师空间的更新、维护和共享工作。

13.推进人才培养与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融合。高校对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提出选考科目报考要求,是高考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是体现高校招生自主权的重要内容,是高中学生选课选考的重要依据,是促进学段间人才培养有机衔接的必然要求。科学合理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对于推进高校特色办学、强化专业建设,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对接国家人才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各学院要根据《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做好完善选考科目要求的有关工作。

四、努力培育教学核心指标,提高教育教学核心竞争力

14.充分认识提高教育教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教学工作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工作要着力落实学校建设成为“应用型技术大学”和加强“双一流”建设的顶层设计,以专业综合评价为抓手促进专业内涵建设,强化教学资源建设,深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15.积极培育教学核心指标。大力推进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成果培育、学科竞赛、专业认证、教学资源建设及专业综合评价等工作,力争形成在全国、全省有较大影响的教学成果。(1)推动工程类、临床医学等专业的认证工作,全面启动师范教育专业分类认证;(2)培育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不少于1项),为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奠定基础;(3)取得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以上,力争取得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4)加强品牌专业建设,确保专业综合评价取得好成绩,培育23个品牌专业进入全省排名前列;(5)加强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力争在国家权威出版社出版教育教学专著12部,发表权威教育教学研究论文23篇;(6)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和产教融合,成立行业企业与学院共建的产业学院或技术学院57个。

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协同育人新机

16.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实训、成果孵化“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着力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协同育人。全面启动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竞。

17.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鼓励各学院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保障、资源共享、管理运行等方面建立协同机制,推进全流程协同育人;鼓励各学院与协同单位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践基地、科技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协同单位的科研平台、实践场地、资金设备等育人资源;成立一批行业企业与学院共建的产业学院或技术学院。

18.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国办《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和省办《湖南省深化医教协同加快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湘政办发〔201817号),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一是完善学科交叉机制,推动医工结合、医理结合、医文结合,培养“医学+”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二是健全“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落实以需定招、以岗定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三是把质量作为医学教育的生命线,推动医学教育专业认证。

19.加快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推动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引导和鼓励把兴奋点和注意力聚焦到应用型内涵建设上,保障学生人人成才要有新机制,扩展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大力推进协同育人,创新科教协同、产教协同、医教协同模式,实现产教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建设一批行业企业共建共管的现代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

20.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办学。拓展领域,增加层次,扩大规模, 深化内涵,提高质量,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高校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扩大对口支援学校数量,利用对口支援院校师资优势,加强对优先发展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相关院系从对口支援院校为每个优先发展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聘请1名专业带头人,确定目标任务,给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待遇。鼓励各院系与省内外重点大学建立院际友好合作关系或结对帮扶关系。

六、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大力推动特色鲜明的一流专业建设

21.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优化结构,提高服务国家和湖南省发展战略需求的支撑力、贡献度,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做好专业的存量升级、增量优化、余量消减;重点支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大民生领域、服务枢纽经济建设等领域增设新专业。

22.积极推动专业群建设。学校将围绕办学定位、办学特色,集中力量建设“国际商务与管理、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智能先进制造装备、互联网+信息技术、文化创意、教师教育、医疗与健康”等专业集群,形成专业群的聚集与扩散效应,提高专业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依存度和贡献度,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首批将建设34个由主干专业和若干个辅助专业构成的应用型专业群建设,力争在学科建设、研究领域、研究团队、学科与专业带头人、标志性成果、服务领域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23.融入“双一流”建设,加快培育一流专业。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一流专业建设标准及达标方案,完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和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任务目标和评价考核指针,确立学校一流本科教育体系。实施品牌专业建设、传统专业改造、一般专业质量提升、新办专业内涵建设四大计划,实施专业带头人制度,每个本科专业遴选1名专业带头人,制订相应的考核办法,落实相关待遇,配合应用学科建设,集中建成56个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增强专业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24.注重内涵,推进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本科专业试点评价工作已结束,新一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即将开始。各单位要从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人长远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的重大意义,建立专业建设和调整的自律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培育专业办学特色,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力争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取得好的成绩。

25.推动专业认证,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专业认证是专业成熟度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证明专业教育有效性最为有力和直接的证据。通过专业认证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设计课程体系,改进课程教学,转变管理模式,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提供合适的舞台。学校将启动工程、师范、临床医学等若干专业的认证工作,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确保专业认证稳步推进。

26.融入国家“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版。力争23个专业进入省级一流专业点;支持基础文科、基础医学进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版中;继续实施学校与新闻、法律实务部门的互聘计划,推进实施卓越工程、卓越教师、卓越医生等人才培养计划,启动卓越经济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7.加强师范教育专业建设。合理确定师范生与非师范生招生比例,根据社会需求将部分兼招专业变更为师范教育专业,启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遴选建设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对接教育部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积极争取公费师范生培养项目。

七、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28.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组织学习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加强本专科学生课堂教学意识形态的管理,明确教师课堂教学的政治底线,建立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逐步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实行师德失范平台曝光和定期通报制度,严惩课堂发布不当言论等违规违纪行为,树立良好的教风。引导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29.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引导教师回归初心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工作,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创新、潜心教书育人;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基层教学教研组织,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引导教师参加课堂与信息化教学竞赛、微课比赛以及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等,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加快制订职称分类评定的教学考评标准。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全面开展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院校二级课堂教学竞赛。

八、按照迎接审核评估要求,提升教学管理治理能力

30.全面推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2019年底,学校将接受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目前,学校在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教师教学投入、教风和学风、“以生为本”、质量标准和自我评价、教学管理与服务教学等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各教学单位要精准把握评建方向,找差距、补短板,切实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以问题为导向,坚持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要落实各级领导、同行专家听课、参加教研活动的有关规定,严格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确保大批优秀教师坚守本科教学第一线。强化本科教学激励机制,真正在全校形成制度规范教学、领导重视教学、教师倾心教学、条件保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良性运行机制。

31.明确教务处教学管理的主体职责。教务处是学校行使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其主要任务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健全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教学标准、推进教学改革、督促检查教学质量等;创新教学管理观念,坚持刚柔并举以刚性管理为主,建立良好的生态教学环境,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管理服务质量,建立教务处与二级学院的联系制度;出台学院教学组织建设的实施办法,实施教研室与实验室建设的奖惩机制;强化督促检查,建立督查常态化机制,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立期满考核机制,完成不好的将减少经费拨付、缩减其他项目指标直至取消项目。

32.落实二级学院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学院是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教学制度的执行、教学组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都要在学院层面落实,各二级学院院长、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要把加强人才培养摆在教学工作的突出位置,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人才培养工作,努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33.强化日常教学检查。实施教学管理奖惩制度,建立教研室、实验室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按时下达教学任务,科学合理编制课表,按章办理教师调停课、补课等手续;抓好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和课堂教学评课听课观摩活动,开展教材管理调研,切实提高教材管理效率。

34.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定期开展实习、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与安全的专项检查;开展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开发和认定工作,立项开放实验项目150项以上;立项建设校级实验教学示范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的相关工作;完成实验室危化品管理库房立项与建设,初步完成医学类、化工类实验室的通风与“三废”处理;完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课程实践教学大纲的修订;做好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各项工作;加强对教学区域的环境管理,规范教室的合理使用,完成部分校区的多媒体设备维护与建设。

35.全面推进考务管理精细化与规范化。严格执行国家教育考试考务管理规定,完善各类考试考务工作细则,制订各个岗位具体的操作规程;改进考务管理办法,落实监考、保密等关键岗位责任制;做好各类考试的报名与组考工作;进一步加强标准化考点的建设与维护管理;积极推进OBE教学改革和考试方法改革。

36.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健全学校教学评估机构,赋予其评价、监控、质量保障等职能。坚持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调动发挥教学督导的督学、督教、督管、督改作用,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信息员的作用,切实加强教学信息的反馈、整改与评价。构建以学校领导、二级学院领导、督导团专家、学生信息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生评教、质量监控处等构成的校、院系两级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以自我评估为主要基础,以院系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三级评估体系和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以学校、院系两级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为主要手段的本科教学评估长效机制。加强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充分发挥各种质量保障手段的作用,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科学合理、符合我校实际的学生评教、同行教师评教、教学管理人员评教制度,评教结果公开化,并与教师评奖、评优和职称晋升相挂钩。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教学事故认定制度;对当年评教结果为院系排名靠后者,学院应予以诫勉谈话;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对确实不能胜任教师工作者,予以转岗。

 

 

 

                                  邵阳学院

                               2019827

 

邵阳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doc

招生热线:0739-5432591 / 5308781 /5430151

联系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邵阳学院七里坪校区办公楼

电子邮箱:syxyjwc@hnsyu.edu.cn

版权所有©2022 邵阳学院教务处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