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科学动态的考核评价体系
(一)优化考核指标结构
在学院学生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中,将学风建设置于突出位置,赋予其 30% 的考核权重。通过构建 “正向激励 - 反向约束 - 过程监督” 三位一体的指标体系,全面衡量学风建设成效。
正向成效指标聚焦于学生学业发展的关键成果,占考核权重的 60%。以考研深造、职业技能认证、语言能力提升为核心维度,分别设定考研率、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英语四六级通过率等具体指标,各占比 20%。通过明确年度发展目标,为学生成长树立清晰导向,激发班级集体的创优活力。
反向约束指标占比 30%,重点关注学业风险因素,包括重修率、降级率、考试违纪率等指标。通过设定阈值,对学业管理存在问题的班级实施动态预警与考核约束,推动形成严谨治学的良好风气。
措施执行指标占比 10%,着重考察学业帮扶机制的落实情况。通过核查学业预警制度执行记录、评估 “一帮一” 帮困活动成效,确保学风建设各项举措扎实落地。
(二)强化考核结果应用
建立考核结果与班级评优评先、班主任绩效紧密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对考核排名前 30% 的班级,优先推荐优秀班集体评选,给予荣誉表彰与资源倾斜;对排名后 20% 的班级,要求班主任深入剖析问题根源,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整改,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二、推进社区辅学育人模式创新
(一)深化教师驻社区辅学机制
依托学院 “一站式” 学生社区平台,打造专业化辅学活动室,构建 “专业教师 - 社区 - 学生” 三位一体的学习支持网络。制定科学合理的课酬激励机制,鼓励专任课教师利用晚间黄金时段驻室辅学,针对专业核心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集中答疑与辅导,实现教学资源与学生需求的精准对接。
(二)培育朋辈辅学骨干队伍
选拔品学兼优、善于沟通的学生组建 “学业朋辈辅导员” 队伍,通过系统培训提升其辅导能力。朋辈辅导员以社区辅学活动室为阵地,定期开展主题辅学活动,分享学习经验与专业技能;同时,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实施 “一对一” 精准帮扶,制定个性化辅导计划,发挥朋辈群体的示范引领与互助成长作用。
三、打造立体化榜样示范矩阵
(一)选树多元榜样典型
深入挖掘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代表,打造涵盖考研深造、职业发展、学科竞赛、综合素质等多个领域的 “身边的榜样” 矩阵。通过严格评选标准,确保榜样的先进性、代表性与感染力,为不同类型学生树立学习标杆。
(二)创新榜样宣传教育
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宣传平台,通过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渠道,定期推出榜样事迹专题推送,全方位展示榜样的成长历程、学习方法与成功经验。同时,举办优秀毕业生事迹分享会,搭建代际交流平台,促进经验传承与智慧共享。
(三)完善表彰激励机制
开展 “信工之星” 评选活动,设立学习、科研、实践、志愿等多个类别奖项,对在不同领域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通过荣誉授予、媒体宣传等方式,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营造见贤思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四、筑牢诚信应考文化根基
(一)强化关键节点教育
抓住期末考试、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考风考纪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案例警示、承诺书签订等方式,强化学生诚信意识,明确考试纪律要求,营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
(二)严格考试过程管理
建立健全考试监督机制,加强巡考监考力量,严肃考场纪律。对考试违纪行为零容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并公开通报,同时做好违纪学生的教育帮扶工作,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健全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学院学风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项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学风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方案有效实施。
(二)保障经费投入
设立学风建设专项经费,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严格规范经费使用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建立监督反馈机制
构建多维度的监督反馈体系,通过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工作汇报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诉求与工作成效。根据反馈意见,动态调整优化工作措施,持续提升学风建设质量。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将以本方案为指引,凝聚全院师生智慧与力量,扎实推进学风建设各项工作,努力打造具有学院特色的优良学风,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信息类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