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背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响应全民阅读行动号召,我们将开展一系列阅读推广活动。
当下,青年学生正处于文化认知与价值塑造的关键期,面对信息碎片化、阅读浅表化的时代挑战,亟需以经典阅读为桥梁,搭建文化传承与思辨能力培养的平台。班级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单元,肩负着将阅读从个体行为转化为集体风尚的使命:既要通过系统性阅读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典籍中汲取智慧;又要以精读深研的方式提升文本解读能力,将知识内化为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二、活动目的
开展“书香班级”活动,旨在为同学们打造充满墨香与活力的成长空间。
从知识汲取维度,书籍是知识的宝库,不同类型的经典著作、科普读物等,能拓宽同学们的认知广度,深入探索学科知识边界。
在品德修养塑造上,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品格、价值观念,能潜移默化浸润心灵,引导同学们明辨是非、涵养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书香成为道德成长的养分。
从班级氛围营造看,共读分享、读书交流等活动,能打破个体交流壁垒,促进同学间思想碰撞、情感共鸣,在交流中增进理解与友谊,构建积极向上、互帮互学的班级文化,让阅读成为班级成员的共同语言,凝聚班级向心力。
同时,以长期阅读为积淀,能培养同学们的耐心与专注力,提升语言表达、文字创作等综合素养,为未来学习与生活筑牢基础,让“书香班级”成为孕育学识、品德、情谊的成长摇篮,让阅读真正成为伴随一生的良好习惯。
三、活动主题
“阅经典·悟文心·筑韶华”
四、活动对象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各年级班级,以班为单位参与评选,要求24级各班级都需参加,其他年级不做硬性要求,所有材料由班级学习委员负责收集和提交,具体详情可查看下文,有提交等方面问题可以在群聊中询问(即本次系列活动群“阅读推广系列活动群”,群号820231881)
五、评选标准
1.评选条件:
(1)书香班级组织建制及运行机制。有良好的班级读书运行机制,有班级年度共建共读共享平台,有良好的班级读书环境和读书氛围。
(2)书香班级建设目标及完成情况。结合年度热点,按照党史文献、红色文献、国学经典、科普读物、中外名著等类别,确定年度书单,年度共读10本以上,有班级阅读成效总结和班级读书报告。
(3)书香班级基础建设与特色情况。围绕“读”“写”“讲”“传”“赛”开展书香班级基础建设,全方面培育班级学生的综合阅读素养;同时结合班级特点,进一步创新书香班级建设形式。
2.评选标准:
|
基础建设 |
勤“读”,班级应建立早读、夜读或户外读书会的自主阅读制、借助优秀教师与辅导员的导师领读制,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
20分 |
|
善“写”,班级应督促学生完成读前计划、读时摘抄、读后心得等读书笔记撰写,也可鼓励学生以二创形式制作阅读相关书签、作品等,帮助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
20分 |
|
|
会“讲”,班级应带领班级学生开展经典书籍的个人朗诵、小组交流、读书会等活动,帮助班级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 |
20分 |
|
|
广“传”,班级内部应利用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建立阅读传播媒介,班级外部通过与其他中小学班级、校外图书馆等公益阅读机构建立阅读传播桥梁,帮助班级加深阅读影响力。 |
20分 |
|
|
敢“赛”,班级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校一书”其他活动、校级以上征文比赛、各类基于阅读的艺术创作比赛并获奖。 |
20分 |
|
|
特色建设 |
班级依托基础建设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班级特点的活动建设。 |
额外加5-10分 |
3.评选材料及提交
(1)《“书香班级奖”申报表》1份(详见附件一)。
(2)《“书香班级”年度总结》1份。包含班级共读书目、读书运行机制、读书计划、全年活动成效等。WORD格式,1500字以内。
(3)“书香班级”风采照片5张。展示活动现场、读书环境、读书氛围等内容。JPG格式,每张5MB以内,以照片内容命名。
(4)“书香班级”风采PPT或微视频1份。PPT要求15页以内;微视频要求MP4格式,时长在5分钟以内。
(5)请于10月10日20:00前将申报材料发送至指定QQ,命名为:二级学院名称+专业名称+班级名称。
2023级对接学业发展服务部田嘉乐 (QQ:3549806399)
2024级电子信息工程一班、电子信息工程二班、通信工程一班、通信工程二班对接学业发展服务部范泓婷(QQ: 1934783682)
2024级物联网工程一班、物联网工程二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班、信息与计算科学班对接学业发展服务部雷琼(QQ: 2427493066)
附件一
“书香班级”申报表
|
班级 |
|
||
|
填报人 |
|
||
|
职务 |
|
电 话 |
|
|
QQ号 |
|
电子邮件 |
|
|
书香班级开展活动情况:
|
|||
|
所在部门意见(是否同意申报):
盖章: 时间:
|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一站式学业发展服务部
二零二五年九月十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