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邵阳学院医学院官网!
返回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首页 >> 学科建设>

关于印发《邵阳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 通 知
2019-09-06 学科建设 邵阳学院医学院官网
 

邵阳学院文件

                                             邵院政字〔2016〕59号

关于印发《邵阳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

 

校属各单位:

《邵阳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已经校党委会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邵阳学

                              20161025

 

 

 

 

 

邵阳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为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发展的整体水平,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湖南省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以及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邵阳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学科建设现状与形势

1.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学科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为学校“十三五”建设高水平应用特色学科奠定了较扎实的基础。

——学科专业比较齐全。拥有食品工程、机械工程2个“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4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1个门类。现设有57个本科专业和10个专科专业,其中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

——师资力量不断增强。现有专任教师1084人,其中正高职称132人,副高职称388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及以上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8.75%;专任教师中博士78人,硕士694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23%,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湖南省高校学科带头人6人,湖南省教学名师3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70人。

——科研水平较大提升。科研成果喜获丰收。五年来科研立项快速增长。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800余项,其中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1项,一般项目1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专项12项;获得地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00余项,其中获省社科成果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5项,鉴定成果16项,其中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表论文4000多篇,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300余篇;出版专著80余部;获得公开和授权专利120余项。

——支撑平台不断完善。有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研究基地5个、省科研创新团队2个,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个,省级精品课程7门,校企共建的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技术工程中心6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优秀实习基地7个,各类研究所14个,各类实验室27个(其中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示范实验室1个,省示范实践教学中心1个),教育实践生产基地129个。与北方民族大学共同组建科研平台3个。这些平台为学科的交叉融合、培育形成新的学科点、推动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与邵阳市人民政府及企业签订了多项合作协议,科研成果被企业采用或转让多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头版头条报道了学校深化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与本地及周边相关企业长期合作,有5项成果转让、4项科研成果被多个相关企业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生物与化学工程系、经济与管理系、机械与能源工程系分别同湖南湘窖酒业有限公司、湖南李文食品有限公司、湖南邵东打火机有限公司、三一重工、华菱管线等大型企业建立校企联盟,优势互补,联合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

2. 主要问题

目前学校学科建设仍然相对薄弱,还存在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科特色凝练不够。学科研究方向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度不够紧,方向过多,结构不优,优势不强;学科资源整合不够,整体竞争力和特色优势难以形成。此外,专业设置过多,特色不明显。

——学科队伍结构不优。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才紧缺,博士学位教师人数偏少、比例偏低,尤其是35岁以下的博士数量比例严重偏低。

——科研成果档次不高。高水平、原创性的重大标志性成果不多,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缺乏,高水平论文偏少。

——支撑平台数量不多。学科支撑平台,一是数量不够,不少学科还没有省级学科平台;二是档次不高,国家、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高档层平台目前为零。现有平台建设力度不够,基础设施条件亟待改善。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与国内同类高校相比,五年来,学校用于学科建设经费严重不足,尤其是用于学科平台、学术交流、图书资源等建设经费比例偏低,难以满足学科建设需要,严重制约着高水平学科建设。

——保障机制不够完善。促进保障学科建设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资源调配机制、经费投入与使用机制、科研工作机制、管理人员政策及后勤保障政策等综合保障机制不完善、不协调,难以有效保障学科建设的有效开展。

3. 发展形势

——国家提出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 “全面提高高校创新能力,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国务院出台《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

——湖南新发展对学科建设提出新要求。《湖南省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湖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均明确指出,实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学科群和产学研用结合的综合创新平台。重点建设优势学科专业、特色专业和社会急需专业。目前我省正在实施“一带一部”战略,推进“五化同步”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实施建设制造强省“1274”行动,为学科建设拓展了新的发展方向。

——邵阳发展要求学科建设对接产业需求。邵阳市“十三五”期间将着力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进程,提升发展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建材、造纸、轻工、有色化工等六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旅游服务业、巩固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行业的发展,为我校应用型学科建设和发展赢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学校未来发展对学科建设提出的新目标。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和“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创建特色鲜明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奋斗目标,“瞄准一流学科,做强工学学科,做大医学学科,做优哲学社会学科,实现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和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目标;《邵阳学院关于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意见》提出,建设区域特色、同类一流的地方应用型大学和应用特色学科,为建设一流应用特色学科指明了方向。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4.指导思想

以国家和湖南“双一流”建设方案要求和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自觉遵循学科建设规律,牢固树立学科引领地位,突出“应用、特色、一流”导向,以培养卓越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以打造一流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团队为关键,以搭建一流学科平台为支撑,以建设一流应用特色学科、申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育标志性教学科研成果为抓手,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先发展优势特色学科,重点扶持应用特色学科,积极培育新兴应用特色学科,着力建设区域特色、同类一流的学科体系和学科集群,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5.基本原则

——服务需求,特色发展。紧密对接国家和地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社会建设、科技发展等需求,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凝练学科服务面向、研究方向和特色,加强学科建设,培育优势特色。

——适度超前,示范引领。围绕地方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跟踪科技创新走向,瞄准国际国内学科前沿,明确学科建设重点和战略目标,突出学科布局、结构优化和学科群配套建设,确保学科建设体现前瞻性和创新性,强化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社会服务中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分层建设,动态管理。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和学校发展目标,强化质量、特色、效益导向,针对不同学科基础、特点和发展需求,实施分类指导、分层建设,增强学科建设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树立“增优强特扶需”理念,推行动态管理和优胜劣汰机制,促进学科有序竞争和良性发展。

——聚焦重点,争创一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将人财物等要素资源向主干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和重点研究方向集聚,注意培育领军型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团队,不断增强学科整体实力和特色优势,打造应用特色学科高地,建设区域特色、同类一流的应用特色学科群,引领和带动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

三、建设目标与策略

6.建设目标

瞄准一流应用特色学科,构建以工学和医学为主体,以优势特色学科和应用特色学科为主导,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格局,着力建设一批在省内外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强的学科,引领带动学校稳步进入国内同层次、同类型高校一流行列。到2020年,力争打造一批具有硕士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优势特色学科,3个左右应用特色学科进入全国应用学院同类学科前列,5个左右学科进入全省应用特色学科,在国家学科评估排名前10%的学科占学校学科数1/2以上。

——队伍结构大优化。2020年,力争培养或引进国家优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芙蓉学者、省科技领军人才、省优秀社科专家、省杰青5人左右,省高校学科带头人2-3人。省级应用特色(A类)学科团队中博士占50%以上,其中博士梯队中35岁以下博士教师占45%以上;教授占45%以上,其中教授梯队中45岁以下的占 35%以上。校级应用特色学科B类学科团队中博士占 40 %以上,其中博士梯队中35岁以下博士教师占45%以上;教授占30%以上,其中教授梯队中45岁以下的占 25%以上,副教授梯队中40岁以下的占60 %以上。

——科研水平大跨越。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和横向项目每年立项150项以上;每年发表高水平论文50篇以上,高水平学术专著10部以上,主编省部级及以上高质量规范教材10部以上;获得专利100项以上,其中发明专利10项以上。到2020年,力争国家级项目50项,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5项以上。

——支撑平台大改善。2020年,力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2个;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以上,省级研究基地2-3;新增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3个、省级实践教学平台15个。建设4个能体现大学影响力的省级科研示范基地,其中医学类1个。

——服务能力大提升。2020年,进校科研经费5000万以上,力争一些工科类学科科技成果转化新增产值50亿以上。每年举办重要学术会议6-8次,每年被当地政府及其部门采纳的咨询建议或研究报告20份以上。

7.建设策略

——做强工学和理学

优先建设机械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力争成为“十三五”省级应用特色学科,到2020年进入全国应用学院同类学科前列。

重点扶持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力争成为“十四五”省级应用特色学科,并向全国应用学院同类学科前列进军。着力建设物理学、数学、化学等基础学科。

积极培育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力争成为省内同类高校有一定优势和具有较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新兴应用特色学科。

——做大医学

优先建设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为临床医学成为在同类高校有较大优势和较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省级应用特色学科奠定坚实基础。

重点扶持护理学、药学、医学技术等,力争成为在省内同类高校有一定优势和较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应用特色学科。

积极培育口腔医学、中医学等,力争成为具有较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新兴应用特色学科。

 ——做优人文社会科学

优先建设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法学、外国语言文学等,力争成为在省内同类高校有较大优势的省级应用特色学科,力争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进入全国应用学院同类学科前列。

重点扶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商管理、教育学、体育学、音乐与舞蹈学、设计艺术学等,力争成为在省内同类高校有一定优势和影响的应用特色学科。

四、建设任务

8. 启动创建一流应用特色学科行动计划。循学科建设规律,树立“增优强特扶需”理念,对接硕士研究生教育和硕士点建设,在加强基础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打造与地方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同类一流应用特色学科。集中优质资源,加大人财物投入,优先建设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力争进入全国应用学院同类学科前列的一流应用特色学科;重点建设电气工程、土木建筑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中国语言文学、法学、临床医学等,力争成为在省内有一定优势特色和影响的应用特色学科。

1“十三五”一流应用特色学科建设预期目标一览表

拟建设目标层次

拟建一级学科

拟建二级学科

国内

一流应用特色学科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动力机械及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科学

应用经济学

汉语言文字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省内

一流应用特色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

区域经济学

法学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土木建筑工程

土木工程

临床医学

内科学、眼科学

    9.实施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与专业领域培育工程。以申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为目标,遴选确定硕士学位拟授权学科和硕士专业学位拟授权类别与领域,力争成功获得硕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举全校之力,优先建设机械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等硕士学位拟授权学科和工程、法律、工商管理、教育等专业学位拟授权类别领域,在高端人才引进、高端平台建设、先进仪器设备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集聚优势,争创一流,力争到2020年成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或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

2:“十三五”硕士学位拟授权学科和硕士专业学位拟授权类别与领域

硕士学位拟授权学科

硕士专业学位拟授权类别与领域

   机械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

工程、法律、工商管理、教育

10. 着力实施应用特色学科群培植工程。以特色学科群建设推动高水平应用特色学科建设。根据学校现有学科专业传统优势和地方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地方,依托行业企业,着力打造一批应用性特色学科群,增强多学科集成发展优势,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集中资源要素,重点打造6个紧密服务地方需求的优势突出、应用性强的应用特色学科群。

3:“十三五”应用特色学科群建设一览表

应用特色学科群名称

主干学科

支撑学科

大湘西智能农机装备学科群

动力机械及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物理学等

湘派绿色休闲食品产业学科群

食品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生物科学等

武陵山片区民营经济与产业发展学科群

应用经济学

工商管理、土木工程、林学等

大湘西文化传承创新与基础教育服务学科群

中国语言文学

艺术学、历史学、教育学、

外国语言文学等

大湘西智慧城乡建设学科群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数学与应用数学等

大湘西医疗与保健服务学科群

临床医学

药学、护理学、医学技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

11.打造一流学科带头人与学科团队。紧紧围绕和服务学科建设布局,改革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打造3-5个高水平一流学科团队。实施“引智工程”,积极对接国家“国杰青”“国优青”“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和省“芙蓉学者”等人才工程,培养和引进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实施“名师工程”,以造就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为目标,以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等为依托,对有发展潜力、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每年选派部分重点和优势学科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高校或研究机构、国内重点大学进行访学,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实施“新苗工程”,建立学术骨干梯队。

4: “十三五”学科队伍建设预期目标

高水平一流学科团队

高水平学科、学术带头人

高水平人才引进(博士)

新增科技创新团队

3-5

校外引进

(博导以上)2-3

校内培育(双高)12-14

300人以上,

占专任比例20%以上,

其中35岁以下达到55%

省级2-3

12.实施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注重产教融合、医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大力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教师、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修订完善以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着力实施一流本科教育工程。坚持高层次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无缝对接,继续改革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项目承载”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注重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有机链接,整合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做强工学专业,做大医学专业,做优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打造高水平应用特色专业群,构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人才机制。以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优化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打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与应用实践能力的应用特色课程集群或课程模块。大力推进互联网+教学,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开放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大力开展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活动,力争每年获国家级奖10项以上。大力加强教学平台建设,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5:“十三五”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及重大成果预期目标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省级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预期目标

突破

突破

新增2-3

新增3-5

新增2-3

13.实施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攻坚计划。紧紧围绕一流学科建设、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强化科技与经济、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推动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增强学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和贡献力。重点构建市场导向、社会资本参与、多要素深度融合的成果应用转化机制,推动校地、校企等联合科技攻关,促进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着力提高学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努力成为催化产业技术创新、加速创新驱动发展的策源地。到2020年,力争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重大科研项目,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的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家级成果奖励实现大突破。

6:“十三五”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预期目标

 

国家级

成果奖

国家级

科研项目(项)

进校

科研经费(亿)

SCI一区论文以及EISSCIA&HCI等高水平论文

国内外知名出版社专著

发明专利

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预期目标(较十二五期间)

实现

突破

≥50

≥2.6亿

翻两番

翻两番

翻两番

翻两番

14. 实施应用特色学科支撑平台提质计划大力建设能有效支撑优势特色学科发展要求的平台条件。着力加强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建设,力争国家、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突破。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重点培育和打造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拟建设校级科技创新团队10个;加强研究基地和研究所建设,重点对省级民营经济研究基地、魏源及湘西南文史研究基地、湖南省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地、应用法学人才培养研究基地、湖南省湘学研究院邵阳学院研究基地。五年内,计划投入6000万元用于更新、添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1500万元用于图书资料建设,新增图书资料40万册。加强2所附属医院建设,提升医研医疗医技整体水平,为医学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健全科学有效的学科建设管理制度体系。

五、保障机制

15. 建立学科建设组织保障机制。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常务副组长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实施和评价学科建设工作。各应用特色学科所在系(部)成立本院系学科领导小组。坚持权责对等,推行学科带头人责任制,全面主持学科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经费使用管理等工作,扩大学科带头人的学科建设自主权和话语权。每个学科设立学科秘书,拟订学科建设规划,制定学科建设的管理制度,协调学科的分布与结构,组织学科建设管理和学科建设成果的验收工作。根据学科建设目标,合理进行指标和任务分解,使每一项具体指标都落到实处。

16. 建立学科资源科学配置机制。进一步合理挖掘和整合学科资源,通过共同承担研究项目、跨学科培养人才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科的集成优势,大力支持医学类学科建设。将动力机械及工程、汉语言文字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区域经济学4个应用特色学科建成省级一流学科,并建成若干个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特色鲜明、水平较高、比较稳定、能够相互支撑的应用特色学科或学科方向。

17. 建立学科考核评价与动态调整机制。以应用特色一流为导向,实行分层建设、滚动管理,构建良性竞争、优胜劣汰的考核评价与动态调整机制。“十三五”期间,学科建设分应用特色学科A类、应用特色学科B类、应用特色学科C类、应用特色学科D类四个层次建设,实行按层次下拨经费,每降低一个层次,学校下拨经费、学术带头人津贴以及学科成员的成果、课题、论文奖励依次递减50% 。每年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对优秀和良好给予奖励。省级应用特色学科当年考核不合格的限时整改,并参照湖南省教育厅有关文件作出相应处理,校级应用特色学科当年考核不合格的直接滚动降级,其中校级应用特色学科D类当年考核不合格的限时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予以淘汰;学科当年考核为优秀的参照湖南省教育厅有关文件,优先推荐申报国家和省级应用特色学科,校级应用特色学科D类当年考核为优秀的直接滚动为上一级校级应用特色学科。对学科成员实行优胜劣汰滚动管理机制。

18. 建立完善产学研融合机制。建立市场导向、社会资本参与、多要素深度融合的科技攻关机制、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机制、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机制,促进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着力提高学校对地方、行业、企业发展的贡献率。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积极与邵阳及周边地区政府和企业加深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华泽集团湖南湘窖酒业有限公司、李文食品有限公司、三一湖汽、恒天九五、邵阳液压件厂、曾氏铝业集团、神风动力等企业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9. 建立完善学术交流机制。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构建与省外、国外学术交流合作机制;大力加强与国内外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加大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来校学术交流的力度,积极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学术团体进行科研协作、技术攻关和联合人才培养,提升国际学术交流水平,推动学科建设现代化和特色化。

20. 建立完善学科建设经费保障机制。每年投入学科建设经费不少于5000万元,主要用于学科科研仪器设备建设、科研实验室条件改善、专业图书资料建设、学科学术交流、学科建设管理运行等,确保一流应用特色学科建设的顺利推进。学科建设经费分层次投入,应用特色学科A类建设经费,学校按照省教育厅对省级应用特色学科下拨的经费标准,每年按2:1的比例提供配套建设经费,其中国家级应用特色学科培育学科的建设经费在A类学科建设经费的基础上再予以特殊支持;应用特色学科B类建设经费,理工类、医学类学科每年不少于50万元/个,人文与社会科学每年不少于30万元/个;应用特色学科C类建设经费,理工类、医学类学科每年不少于20万元/个,人文与社会科学每年不少于10万元/个;应用特色学科D类,理工类、医学类学科每年不少于10万元/个,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每年不少于5万元/个。出台学科建设经费使用办法,规范建设经费使用管理,充分发挥经费使用效益。每年根据学科建设评估效果,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增强经费投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学科,将减少或停拨建设经费。大力鼓励各学科发挥优势,在服务地方、行业、企业中不断拓宽融资筹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捐赠,扩大社会合作,多渠道汇聚资源,增强自我建设和发展能力。

 

 

 

邵阳学院办公室                          2016年12月27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