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平台>

邵阳学院头颈疾病临床基础研究实验室
2021-05-11 科研平台 基础医学院官网

邵阳学院头颈疾病临床基础研究实验室

邵阳学院头颈疾病临床基础研究实验室是基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实验室的基础上,借助附属医院的医疗设备初步建立起来的。在此基础上,学科团队秉承以解决临床问题为中心,以精准医疗为导向,充分结合基础和临床研究力量,开展临床问题基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5年来,获得了科研立项50余项,科研进校经费100多万元,获省市科研成果7,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实验室现有科研用房面积120多平方米,设备总价值2300多万元,其中,10万以上设备13台,具备基本的配套条件。本科研团队核心骨干成员1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2人,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10人。学术带头人李金成,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目前是学校临床医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省传染病学、寄生虫病学专业委员会会员,市传染病学、寄生虫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医学教育及临床工作,研究方向为慢性肝病、病毒性肝炎及肿瘤,在科研工作中,发表论文22篇,其中CSCD论文9篇;主持或主要参加省级、厅(市)级教改及科研课题19项,其中主持科研课题8项;主编、副主编和参编教材5部,主持国家及省级专业建设及实践教学项目7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5年,“免疫相关小分子在乙肝疫苗免疫应答和头颈部鳞癌细胞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一、实验室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内容

1、炎性疾病及肿瘤基础研究:本方向成员主持省级科研课题4项,其中省级重点课题1项,主持省级教改课题2项,纵向课题经费约20万元。主持国家及省级专业建设及实践教学项目7项,建设资金约400万元,主编副主编教材3部,专著1部,发表各类论文30余篇。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教改成果三等奖1项。本学科团队主要着力于肝病及消化道肿瘤研究,在肝病方面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特别是以特异性差异循环microRNA为新型诊断标志物的qRT-PCR临床诊断技术的研究,于2014年获省科技厅重点项目支持,建立了以特异性差异循环miRNA为新型诊断标志物的qRT-PCR临床诊断技术。在该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开创性和重大科学价值,为广大肝癌患者赢得早期治疗时机,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公认,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头颈及乳腺疾病基础研究:该团队年均诊疗头颈及乳腺疾病门诊病人3万余人次,年均手术1800多台。近5年来,立项省、市厅级课题5项,获得市科技进步奖4项。纵向课题经费20余万元,科研平台建设资金500余万元。本团队借助“湖南省甲状腺疾病防治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基地”工程技术平台及湖南省重点专科--甲状腺乳腺外科,开展头颈部疾病及乳腺疾病研究,特别是对甲状腺疾病开展了系列研究,已完成甲状腺疾病研究课题5项,2017年,“TPOAb TgAb滴度与甲亢手术中腺体残留量的临床研究”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在指导甲状腺手术过程中保留多少腺体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减少甲状腺手术的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3、神经系统疾病基础研究:该学术团队年均诊治神经系统疾病住院病人3000余人次。近五年来,立项省市级课题6项,获得纵向科研经费20余万元。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CSCD论文4篇,获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2项。目前团队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已形成比较稳定的研究,特别是对阿尔茨海默病及帕金森病开展了系列研究,发表了系列有影响的科研论文,对上述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神经退行性变有望取得突破。

4、代谢及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本方向成员年均诊治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住院病人3000人次,近5年来省级科研课题3项,市厅级课题10项,纵向课题经费10余万元。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3篇,CSCD论文3篇。目前团队成员主要集中研究糖尿病的康复、血脂代谢及心血管疾病的诊疗。

二、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0年,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特色和优势,凝练研究发展方向,建设期内培育数个国内有影响力、省内领先的二级学科;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以及具有海外学习工作背景的中青年技术骨干;强化学科带头人培养,同时出台一系列制度,积极鼓励和扶持青年人才出国学习进修,增强青年人才的临床研究能力;取得一批具有显示度和标志性的成果,发表高水平论文、争取获得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争取获得国家级成果;力争将医学基础研究实验室打造成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实验室。

2、科学研究: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加大奖励力度及考核,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研课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将科研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依托现有的科研条件及2所附属医院科研成果转化平台,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在眼科、外科、内科、神经科和妇产科等二级学科上有所突破。同时学科依托各附属医院,将积极配合国家医改发展战略,如将优质医疗下沉,将科学和信息技术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在各个研究方向上,与基因组学、遗传学、肿瘤学、免疫学、神经生物学、药学、工程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时在引进人才方面,也充分考虑到跨学科地引进,使得研究方向和高层次研究人员有机结合。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相互结合,促进研究的转化和应用。以解决临床问题为中心,以精准医疗为导向,组建大平台、大团队、大数据,充分结合基础和临床研究力量,共同致力于临床医学学科水平和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建设期内,发表各类论文7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篇以上,CSCD论文6篇以上;力争立项各类课题17项,努力争取国家级课题1项以上,省部级课题6项以上,地市级课题10项以上;争取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1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1项以上。增添实验设备资产200万以上,各类科研设备20台以上。

3、人才队伍:秉承“人才强校”战略理念,进一步做好科学的人才规划,重点培育一批具备学术知名度的顶尖人才,打造顶尖人才及创新团队建设,培养“临床—科研”双向复合型人才、边缘学科梯队人才、有潜质的中青年后备人才,构建“重点突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形成人才辈出、各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加强和海外高水平科研和医学机构的交流合作,采用刚性与柔性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输送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的长期通道。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激发科研积极性,坚持以科研基金的形式和项目管理的机制启动和推进医学学科建设工作。努力争取引进或培养学科成员成为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和优秀青年基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卫生部卫生厅科技创新人才等。力争每年培养或引进1-2名省内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努力引进1-2名有海外经历的高层次人才,聘请知名专家1-2人,争取每年引进和培养博士研究生35人,柔性引进高水平博士研究生2-3人,每年到国外进修教师1-2人。

4、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有海外经历的高层次人才,发挥海外高端人才的优势,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力争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助推国际化人才培养。力争在建设期末,建立国际化合作办学。力争每年引进1-2位海外高端人才,并建立与境外教研机构合作。尽量每年选派1-2位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