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系聘请邵阳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罗础为新闻学客座教授。中文系党总支书记马万辉、主任华玉明、副主任钱毅出席仪式并为罗础颁发客座教授聘书。
罗础从1984年3月《邵阳日报》创刊起一直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历任经济新闻部主任、政教新闻部主任、副处级编委、副总编辑等职务。在报社工作30年,罗才础当编辑、记者是写稿大户,当新闻部主任是优稿大户,当副总编辑是论文大户,1988年获编辑职称、1997年获主任编辑职称、2012年获高级编辑职称,既有新闻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先后获“首届中国地市报优秀记者”、“党报优秀群众工作者(社长、总编辑)”等殊荣。
中文系主任华玉明在聘任发言中指出,新闻学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教师丰富的理论知识,也需要新闻媒体工作者的实践经验来充实教学。邵阳日报社在帮助我院新闻专业学生见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方面给予了长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院聘请邵阳日报社副总编辑罗础为客座教授,将进一步拓宽校、地之间的合作空间,通过与地方媒体、新闻界资深工作者的互动交流,为我院中文系新闻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实习平台和实践教学师资。
罗础客座教授说,在邵阳日报社工作30年来,亲身经历并见证了《邵阳日报》从四开小报,到对开大报;从黑白套红,到彩色印刷;从一张报纸起家,到《邵阳日报》、《邵阳晚报》、邵阳新闻在线“两报一网”的发展历程。见证了邵阳学院的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已成为“文化邵阳”的重要标志。邵阳日报社是邵阳学院的一个重要实习基地,相信通过邵阳主流媒体工作人员参与实践教学、学生到邵阳日报社实习锻炼等措施,学院的新闻专业一定会越办越好,学院与报社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一定会更加紧密。今后邵阳日报社将进一步加强与邵阳学院的沟通和合作,希望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既有新闻理论知识又有新闻实践水平的高素质新闻专业人才。聘任仪式上,罗础客座教授还畅谈了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并对办好新闻学专业提出了宝贵建议。
邵阳日报社法人代表、总编辑黄颂明出席仪式并作讲座。
(杨敏华)
罗础教授感怀
在庄严的受聘仪式上,我手捧邵阳学院颁发的客座教授聘书,成为该院新闻专业第一位客座教授,浮想联翩,感触万千。
受聘客座教授,令我难以忘怀的是,2012年度湖南新闻界参评新闻系列高级职称评审仅通过5名正高,我有幸获得全票通过。如果没有“高级编辑”职称,也就不具备客座教授首要条件。因此,从内心深处感谢邵阳日报社给了我锻炼成长、施展才华的平台。从1984年3月创刊首批进报社以来,笔耕不辍,夜以继日,风雨砥砺,奋力前行。从一名记者逐步走上报社副总编辑领导岗位,并获中国地市报首届优秀记者、党报优秀群众工作者(社长、总编)殊荣。在这 些“桂冠”与“辉煌”的背后是艰辛。有人问我干新闻这一行的精神支柱是什么?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爱好新闻与写作,二是读者需求与期盼,三是组织信任与重托,成为我全身心投入新闻事业的不歇动力与源泉。
学媒结缘 资源共享
受聘客座教授,我脑海里呈现出一个个十分熟悉、崇拜的形象:1998年5月,我参加在宜昌召开的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成立10周年暨迈向21世纪地市报研讨会,结识了时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梁衡,一起参观了建设中的长江三峡大坝,这位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被湖南省委主办的《新湘江评论》杂志社聘为顾问,我拜读他的大作时经常情不自禁地拍手叫绝,他现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1997年9月,我破格参评主任编辑职称面试时,结识了当“考官”的湖南省新闻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凌沙,他曾任湖南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我多次聆听他的讲学,好像春风化雨滋润心田,他现为湖南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2011年3月,我参加在永州召开的2010年度湖南省市州报新闻奖评选,结识了永州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蒋剑翔,他兼任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客座教授,在全国新闻期刊发表许多论文,不忘署名“客座教授”……他们对我起着潜移默化的榜样示范作用。
受聘客座教授,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与思考:为何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地市级媒体的资深新闻工作者受聘高校客座教授、兼职教授,被广泛推崇,并成为风范?为何高校须从全国各地新闻媒体中聘任新闻老师?自己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专访新闻界、教育界权威人士,寻求答案。
“新闻无学”至今未有定论。原因在于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在高校新闻教育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以至于学生毕业上岗,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岗位,茫然不知所措,无法满足新闻媒体提出“上手快、后劲足”的要求。甚至出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说的那样“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的现象。
因此,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大拓宽了新闻教育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合作空间。2013年7月22日,中宣部与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该计划旨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加强新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推动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实现学界和媒体界交流互动“无缝对接”,采取从新闻媒体调入与聘任相结合的方式,聘请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新闻工作者担任老师,为新闻教育提供良好的教学实习平台和实践教学师资。通过来自采编一线的资深新闻工作者参与新闻类课程教学、开展各种讲座、带领学生到新闻媒体实地探访等形式完成教学计划,这无疑是培养新闻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必将对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培养人才 责无旁贷
邵阳日报社创建30年,是中国传媒产业变革创新、沧海桑田的30年,也是中国新闻事业蓬勃发展、新闻人才辈出的30年。邵阳日报社丰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社会资源,以及兼容并蓄、生动活泼的报业文化,实力雄厚的新闻采编力量,已成为培养新闻人才的摇篮。邵阳日报社把培养广大通讯员作为己任,组织资深新闻工作者到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市区讲新闻业务辅导课,建立覆盖全市乃至全省、全国通讯员网络,编发采用广大通讯员来稿,使一批批新闻爱好者走上成功之路。
邵阳日报社作为邵阳学院的教学基地,双方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学院开设新闻专业以来,联系更加密切,交流越来越频繁、合作越来越广泛。报社想新闻学子所想,急新闻学子所急,在条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妥善安排新闻专业学生的见习与毕业实习,特别是每年寒、暑假期间,各采访部室的办公室总是挤得满满的。报社充分发挥新闻采编人员的作用,认真搞好新闻写作知识辅导,传授消息、特写、通讯、评论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作技能;注重理论知识与新闻实践相结合,报社记者带领实习生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采访,通过现场练兵,真枪实弹”磨砺,使一批批新闻学子开拓了视野,锻炼了意志,提高了新闻写作水平,有的已在新闻媒体崭露头角。
齐心协力办好“学媒联盟”基地,尽心尽责培养新闻实务人才。邵阳日报社许多资深新闻工作者先后到邵阳学院讲学,颇受师生们欢迎。我曾于2012年5月24日以《注重新闻策划写出精品力作》为题,在邵阳学院中文系给2010级、2011级新闻专业的同学们讲新闻课,长达3小时,座无虚席,几乎没有外出或接电话的。特别是在互动提问环节,同学们纷纷针对新闻写作、新闻采访等诸多情况,争先恐后向我提问。会后,仍有不少同学围住我询问有关新闻采编常识,同学们那种如饥似渴、充满求知欲的眼神凝视着我,一直使我难以忘怀,我深感当老师传道、解惑、释疑,职责的神圣,使命的光荣,奋斗的豪迈,奉献的慰籍。
邵阳学院聘任我为客座教授,从受聘2013年9月1日起,我已成为邵阳学院的一员,那么,这不仅是一个荣誉称号,更是一份义务与责任。有了这个称号,保护、传承自己所热爱的新闻事业的责任更大了。我作为地道的邵阳人,有机会与邵阳学院新闻专业的同学们一起学习、研究、交流,共同进步,将会是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我更应该拿出热爱邵阳、热爱学院的情怀来爱护新闻学子。按学院需求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和实训工作,积极参与教研教改活动,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及学术讲座等,尽力而为对同学们提供学习新闻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帮助。同样,同学们的青春活力也会感染我,给我的新闻生涯增进新血液,传递正能量。我将以此为契机,为党的新闻教育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