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叶波
2025年11月20日晚7点,邵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绿汀音乐厅内座无虚席,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盛宴在此如期上演。省级非遗“木叶吹歌”传承人杨昌鑫先生应邀做客“绿汀讲堂”,为师生带来了题为《非遗中的音乐艺术》的精彩讲座。这不仅仅是一场传统的“你讲我听”的学术报告,更是一次“有吹、有教、有体验”的沉浸式音乐之旅,让古老的技艺在青春的校园里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一叶知秋,更知古韵悠长
讲座伊始,杨昌鑫先生并未急于展示技艺,而是从“非遗”的概念切入,深情地讲述了木叶吹歌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源流与文化价值。他介绍道,木叶吹歌,是我国最古老、最原生态的音乐表现形式之一,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便利用随手可得的树叶,通过唇齿气息的巧妙控制,模拟自然之音,抒发内心情感。这项技艺看似简单,却凝聚了千百年来民间智慧的结晶,是流淌在山水田园间的天籁之声。
“一片小小的树叶,在大多数人眼中是平凡的,但在懂得它的人手中,它就是一个能与世界对话的乐器。”杨昌鑫老师的话语朴实而充满力量。他指出,在现代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像木叶吹歌这样的民间艺术正面临传承断层的危机,保护与传承非遗,不仅是保存一种技艺,更是守护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与精神故乡。

吹叶成歌,现场演绎“神奇的乐器”
理论讲解之后,讲座进入了最令人期待的环节——现场演示。只见杨昌鑫老师从随身携带的盒中取出几片看似普通的树叶,在观众好奇的目光中,他将一片樟树叶轻轻置于唇间。刹那间,清亮、婉转的鸟鸣声从叶片中流淌而出,音乐厅内仿佛瞬间变成了清晨的山林,百灵、黄鹂的啼叫惟妙惟肖,引得全场惊叹;紧接着,曲风一转,一曲经典的湖南民歌《映山红》的旋律悠扬响起,那熟悉的曲调通过这片小小的树叶演绎,别具一番古朴而动人的韵味。
杨昌鑫老师不仅展示了木叶独奏,还演示了如何用树叶模仿各种声音,甚至用不同种类的树叶吹奏出音色各异的乐曲。他解释道,树叶的选择、放置的位置、口型的变化以及气息的强弱,都是决定音色与音准的关键。高超的技艺、生动的演绎,让抽象的“非遗”概念化为了可听、可感的动人旋律,深深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薪火相传,学子亲身体验非遗魅力
本次讲座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极强的互动性与体验性。在杨昌鑫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数十名感兴趣的学生踊跃上台,亲手拿起老师准备好的树叶,尝试这“最简单的乐器,最难的技艺”。
现场气氛顿时变得热烈而有趣。同学们有的鼓足气力却只发出“噗噗”的漏气声,有的憋红了脸也吹不响,偶尔有一两位同学能发出短暂的鸣响,便会引来一片羡慕的掌声和欢笑。杨老师穿梭在学生们中间,耐心地调整大家的手势、口型和气息,一遍遍地进行示范。“嘴角要收紧,气息要平稳,用心去感受树叶的振动。”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渐渐地,零星的、不成调的音符开始出现,虽然离“成歌”还相距甚远,但这份与非遗“零距离”接触的兴奋与新奇,已然在同学们心中播下了一颗颗好奇与热爱的种子。除了亲身体验木叶吹奏,杨昌鑫老师还现场教唱了《日纳华》《迎宾歌》《苗家敬酒歌》《城步油茶歌》《挤月哟》五首经典苗歌。他从每首歌的文化内涵讲起,逐句示范,带领同学们用苗语学唱。一时间,音乐厅内不仅回荡着树叶的清音,更飘扬着充满苗族风情的歌声。同学们在学唱中,不仅感受到了苗族音乐旋律的独特韵味,更深刻体会到了歌声背后所承载的苗族人民的生活智慧与真挚情感,完成了一次从“听”到“唱”、从技艺到文化的深度体验。
让非遗在时代脉搏中生生不息
讲座在持久不息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许多学生意犹未尽,围在杨昌鑫老师身边继续请教问题,交流感受。一位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激动地表示:“以前总觉得非遗离我们很遥远,是博物馆里的陈列。但今天,我不仅听到了如此美妙的音乐,还亲手尝试了,感觉历史和文化一下子就‘活’了过来。这太神奇了!”
本次《非遗中的音乐艺术》讲座,成功地将非遗传承的课堂搬进了大学校园,通过传承人精湛的技艺展示与深入的互动教学,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壁垒,让青年一代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生命力。它启示我们,非遗的传承不应是僵化的保存,而应是活态的流变与发展。唯有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喜爱并愿意传承,如木叶吹歌这般珍贵的文化瑰宝,才能在时代的脉搏中,吹奏出更加悠远绵长、生生不息的未来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