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胡瑶瑶、王士浩)揉捏、塑形、点缀......一双双灵巧的小手正在将五彩的超轻粘土变成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品。2025年7月8日,邵阳学院"艺"心志愿者服务团在邵阳县五峰铺镇新田村开展第二期陶泥非遗课堂,通过沉浸式实践教学,让乡村孩子们在艺术创作中收获快乐与成长。
继首期陶泥文化理论教学后,本次课程重点转向实践创作。考虑到乡村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志愿者们创新采用超轻粘土作为教学材料,既保留了陶艺制作的精髓,又确保了操作的安全性与趣味性。课堂上,孩子们在志愿者指导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一团团普通的粘土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精致的花朵以及充满童趣的生活场景。

(图为小朋友的成果展示)
教学过程中,志愿者们采取"示范-引导-创作"的三步教学法。先由专业学生展示基础技法,再分组指导孩子们进行创作,最后鼓励他们自由发挥。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不少孩子从一开始的拘谨生疏,到后来能够独立完成富有创意的作品,进步显著。

(图为志愿者正在引导小朋友捏粘土)
活动现场,五彩缤纷的作品摆满了展示台。有的孩子捏出了中国结,有的创作了卡通形象,还有的尝试制作了简易的生活器皿。这些作品虽然技法尚显稚嫩,但每一件都饱含着孩子们纯真的情感和对美的理解。

(图为粘土展览现场)
这场别开生面的陶艺课不仅为乡村孩子打开了艺术之门,更通过非遗文化的现代演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随着一件件作品的完成,美的种子正在这些乡村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