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学院“十四五”学科建设规划
一、“十四五”改革发展的基础
(一)“十三五”建设成就及经验
1.办学规模
艺术学科(设计学、美术学)始建于1999年,现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美术学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湖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湖南省“双一流”专业建设点,环境设计专业为邵阳学院重点建设专业,。近五年,艺术设计近五年毕业生共1924人,授学位1859人,授学位率达到96.62%.
2.师资队伍
学科队伍现有专任教师5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5人,高职称教师比例40.7 %,其中博士12人(含在读),获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31人。45岁以下的教师占66.67%,拥有双师型教师 14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2人,有校级学科带头人5人,省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2人;并常年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或兼职教授并定期来校讲学和指导,特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人定期来校传习技艺。
3.办学条件
艺术设计教学场地面积15000多平方米,专业教室 78间,其中专业机房 8间,多媒体教室 12间;拥有3个省部共建实验室,1个湖南省艺术类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和1个湖南省艺术类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下设VR实训分室、3D打印实训分室、图形输出实训分室、家具制作实训分室、雕刻实训分室、布艺实训分室、陶艺实训分室、影视制作实训分室、蓝印花布实训分室、竹艺加工实训分室、湘西南民间工艺坊共计11间实训分室;专业阅览室1个,拥有图书资料(含电子图书)20000册。为加强实践教学,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邵阳市华立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湖南南山牧业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建有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和专业学位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4.科研平台建设
艺术设计学院整合湖南省“双一流”专业和湖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力量,积极对接地方政企,兼及我院“湘西南民间艺术研究所”的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研究的优势资源,努力打造科研平台。目前,学院已建立四大平台:(1)校级 “双一流”建设重点社科研究基地——“湘西南民间美术与‘非遗’文化传承基地”;(2)校级“华立竹木创新设计学院”;(3)校级“‘邵阳红’优质农产品品牌研究院”;(4)参与校级“南山国家公园研究院”。
5.科学研究
“十三五”期间,学院教师学术研究能力明显增强,整体学术水平得到较好的提升,取得了较多成果。(1)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省社科基金等科研课题立项57项;(2)获得横向课题60余项,进校科研经费240余万元;(3)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作品450余篇/幅,其中CSSCI. CSCD核心期刊收录38篇/幅;(4)出版著作37部;(5)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项;(6)科研成果获奖11项,其中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邵阳市社科成果一等奖2项,教师创作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多个作品获得“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银奖。
6.人才培养
学院践行“三全”育人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德艺双修”和“应用特色”作为人才培养中“双核”育人理念,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立项9项,省级立项10项。获得“创青春”、“挑战杯”、“互联网+”国家级二等奖1项、3等奖2项,省级奖励10项,其中省级一等奖1项。
7.服务地方
充分发挥学科科研优势资源,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1)我院贯彻学校扎根邵阳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邵阳市华立竹木制品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华立竹木创新设计产业学院”,探索“双元制”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产业学院的平台,挖掘地方竹木资源,开展了“以竹代塑”生态设计项目,促进环保与产业发展共生;(2)近年来,学院师生承担《“邵阳红”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邵阳市创文公益广告规划、设计项目》、《邵阳县下花桥特色小镇非遗打造》、《北塔区陈家桥镇李子塘村乡村振兴项目》等项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3)立足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和文化普及工作。学院立足地方传统文化特色资源,聘请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民间名匠担任民间美术教学、参与科学研究工作;近两年,联合邵阳市非遗研究所、邵阳县文广新局举办了两届“非遗文化进校园”科普活动,实施了“宝庆竹刻+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项目”等,为地方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做出贡献。
8.学术交流
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2016年以来,学院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12人,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教师达到20余人次。先后邀请了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夫也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美术学学科带头人姜松荣教授、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朱和平教授、西藏大学博士生导师熊永松等著名专家教授来我院讲学。开阔了广大师生的学术视野。
(二)当前改革发展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本学科成立时间短,是一个年轻有朝气的学科,学科建设存在着问题与不足如下:
1.学科团队建设有待加强。
缺乏高水平、有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物,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知名学者不足。
2.高端科研平台少,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成果偏少,学科特色需进一步凝练。
学科团队注重应用性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偏弱,需要优化结构、整合资源、突出优势、形成整体竞争力和特色优势。
3.高规格课题数量过少,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有待增加。
二、“十四五”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特色发展理念,拓宽行业领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二)发展思路
在规划建设期内,以学科方向建设为核心,聚集人才,优化学术队伍,以构筑学科平台、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培养创新人才为工作重点,做强学科、做好专业,不断提升学科实力和办学水平,以科研项目和科研基地建设为依托,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通过产学研合作和产教融合,在竹文化研究、地方设计服务、中小学美术教育等方向形成学科特色,将艺术学科建成竞争优势明显、研究方向特色鲜明、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学科建设成果突出、省内有较强影响力的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在“十四五”期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
(三)主要目标
引进(或培养)国家级或省级以上人才2人、带头人2-3人、博士18人;积极进行科学和工程研究,研究立项8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12项),进校经费1500万元;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4-6项;发表论文600篇,其中高水平论文60篇;授权专利100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成果转化新增产值0.8亿元;出版专著教材30部,国家展览作品2件,省级展览20件。分年度目标如表1所示
新增硕士生导师(含引进)4-6人,新增教授(含引进)4-6人,新增博士(含引进)4-7人,新聘著名专家和行业著名艺术大师6-10人,国家级项目立项3-6项,省部级立项10-12项,发表南大核心或北大核心论文30-45篇,出版学术专著与教材10-15部,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3项,专利授权20-30项,科技成果转化6-10项。深化“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本学科的相关专业优秀本科生。
建立宝庆竹文化研究基地,申报为省级社科科研基地。
增加国际交流与合作。
建设预期达到的主要目标和进度安排见表1。
表1 艺术(设计学、美术学)学科2021-2025建设目标
建设项目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2025 |
2021-2025 |
||
经费投入 |
200万 |
300万 |
350万 |
400万 |
450万 |
1700万 |
||
科研队伍 |
高层次人才 |
聘请博导1人 |
国际级人才2人 |
|||||
骨干人才 |
引进或培养国内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1名 |
引进或培养学科带头人2-3名 |
||||||
博士队伍 |
博士4人 |
博士4人 |
博士4人 |
博士3人 |
博士3人 |
博士18人 |
||
支撑平台 |
新增省级社科基地或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1个 |
力争新增国家级平台1个 |
国家级平台1个;省级平台2-4个 |
|||||
科研水平 |
科研项目 |
1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 |
1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 |
1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 |
2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 |
2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 |
8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0项 |
|
进校经费 |
200万 |
250万元 |
300万元 |
350万元 |
400万 |
1500万 |
||
科研成果 |
科研成果奖 |
争取省部级1项 |
争取省部级1项 |
省部级1项 |
争取国家级1项 |
争取国家级1项 |
国家级奖1项,省部级4-6项 |
|
发表论文 |
100篇,其中高水平论文5-8篇 |
120篇,其中高水平论文8-10篇 |
160篇,其中高水平论文10篇 |
190篇,其中高水平论文10-12篇 |
240篇,其中高水平论文12-15篇 |
800篇,其中高水平论文60篇 |
||
授权专利 |
5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 |
10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 |
20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以上 |
30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 |
35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 |
100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 |
||
出版专著教材 |
3-5部 |
4-6部 |
5-7部 |
8-10部 |
10-12部 |
30部 |
||
参展 |
省级展览6件 |
省部级展览10件 |
省部级10件、国家级2件 |
省部级10件、国家级2件 |
省部级10件、国家级2件 |
40件,其中国家级展览4件 |
||
服务地方 |
成果转化新增产值0.8亿 |
|||||||
学术交流 |
每年学术交流10次以上,5年间进行国际间学术交流2-5次. |
三、“十四五”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及重点举措
(一)学科队伍
坚持人才培养和引进并举的方针。积极鼓励广大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青年博士,形成一支学历和学位层次有较大提升,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的专任教师队伍。
近期:培养或引进2-3名省内知名、省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新增硕士生导师(含引进)5-10人,新增教授(含引进)4-8人,新增博士(含引进)4-6人,新聘著名专家和行业著名艺术大师8-12人,加强学科教学团队建设,形成每个学科方向由8-10人组成的学科队伍。做好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工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合作;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与学术交流。
远期:每年新增硕士生导师(含引进)2-3人,新增教授(含引进)2-3人,新增博士(含引进)5人,新聘著名专家或著名艺术大师6-9人。
(二)科研水平
以学科方向凝练为核心,进一步提高学科水平。加强校内外科研协作,提高科研水平。承担国家社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6项,主持省部级以上社科学基金项目50项。争取年纵向科研经费在100万以上、横向科研经费400万元以上。争取获省部级科技奖3-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45项。每年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篇以上,其中南大核心、北大核心论文8-15篇以上。加强学术交流,开拓视野。每年参加学术会议8-12次,5-10人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做主题学术报告,主办国内学术会议3-6次。
近期:每年国家级项目立项1-2项,省部级立项10-1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 8-15篇,学术专著与教材4-5部,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2项,专利授权5-10项,科技成果转化10-15项。
远期:每年国家级项目立项1-2项,省部级立项5-6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10篇,学术专著与教材4-5部,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2项,专利授权10-15项,科技成果转化12-15项。
(三)人才质量
深化“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每年培养本学科的相关专业本科生320人左右、。争取每年建设1-2门省级公开视频课程,承担国家及省部级教研教改项目1-2项,主编、参编教材、专著6-8部,取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2项。重点扶持学生参加各级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竞赛奖50人次以上。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每年培养本学科的相关专业本科生420人左右,确保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0%,年终就业率94.5%以上。
(四)科研条件
全面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加大科研投入,2021-2025年计划每年投入建设资金300万元以上,用于实验室改造、仪器设备购置、基地和平台建设以及期刊、图书和相关数据库等建设,达到同领域内省内领先水平。在满足本科生实验教学基本要求的条件下,集中资金,加强“一中心四基地”的建设。加强科研管理,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措施和机制,充分调动和鼓励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加速发展应用性开发研究,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建立宝庆竹文化研究基地,申报为湖南省重点社科研究基地。以地方服务为纽带,把邵阳红品牌研究院建成有特色、有口碑的研究和设计服务机构。
四、十四五”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保障体系
学校分管学科建设校领导统一负责,研究生与学科建设处、发展规划处、人事处、科技处、教务处、财务处、国资处等作为成员单位,协调学科建设各项要素,进一步强化相关职能部门支撑保障学科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和协同意识,确保学科建设各项政策措施的一致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学校全方位、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经费,统筹建设项目,健全完善学科建设配套制度,形成学科建设良性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学科建设评估和监督机制,定期对学科建设实施过程、进度和效果进行跟踪检查和监测评估,对学科建设实施发展方向、阶段性目标落实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纠偏。根据学科建设评估效果,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增强经费投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方向,将减少或停拨建设经费直至取消相关的办公场地。
(二)增强团队力量
以在现有学科队伍为基础,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采取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办法,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到企业锻炼和海外高校进修访学等措施,加强与企业及国外的联系,外聘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指导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学科队伍的整体水平,使本学科的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更加合理。
(三)提升科研能力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凝练学术研究方向,加强与地方项目合作,注重加强学科优势:①以争取国家社科基金为突破口,省部级科研项目为重点,做好项目的申报及论证工作。②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出版学术著作,争获科研奖励。③本着互相学习、互惠共赢的原则,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学科内部定期进行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进校讲学;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大力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四)强化人才培养
1.根据“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构建高水平的本科生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管理、专业特色和评价体系、实训实验基地、文献资料、研究所(室)等)。
2.打造一支在艺术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领域中有一定影响的特色教学科研团队,做到省内知名、省外有影响力。③依托学科特色与基地优势,加强校企协作育人机制,大力推进精品课程、特色课程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加大经费投入
加大经费投入,建设期间,平均每年投入学科建设经费不少于600万元,主要用于优化学科团队、学科科研仪器设备建设、科研实验室条件改善、专业图书资料建设、学科学术交流、学科建设管理运行等,确保学科建设的顺利推进。
采取省部级基金资助、学校配套、企业资助等途径加强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改善实验室条件;以利益共享、校企共建、合作互利的形式加强产学研基地建设,增加仪器设备投入、为教师科研工作搭建平台,达到以科研养学科,以学科促科研,从而使学科建设水平有较大提升:①加强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科研平台建设;②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③构建艺术设计学科教学资源库网络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