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的21天写生之旅中,我们先后探访了下司古镇、九摆苗寨和安顺旧州古镇,这是一场浸润于山水人文间的艺术修行。这段时光里,我用画笔捕捉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独特魅力,在实践中深化对美术的理解,收获颇丰。
初到贵州,火车窗外连绵起伏的峰林、层叠错落的梯田和云雾缭绕的苗寨,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在写生过程中,面对气势磅礴的山水,我们以水彩的通透展现云雾的轻盈与山体的厚重。记得一次,老师握着羊毫笔杆,蘸取钴蓝色颜料在瓷碟里轻轻晕开,手腕的每一次转折都像是在驯服一场在纸面流淌的春雨。围观的学生们屏住呼吸,目光追随着老师的笔触,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水彩艺术的魅力。通过老师的多次示范,我学会了如何运用色彩和笔触表现自然景物的层次与质感,也掌握了观察风景的独特视角。
除了自然风光,贵州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样令人着迷。在下司古镇,古朴雅致的侗族鼓楼与清澈碧绿的河水相映成趣;在九摆苗寨,木结构的吊脚楼依山而建,与周围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在安顺旧州古镇,明清建筑群与青石板路共同构成了一幅历史画卷。
苗族精美的刺绣、身着盛装的少数民族同胞,都成为我笔下生动的画面。这些创作不仅是对艺术的探索,更是对民族文化的记录与传承。
同时在21天的朝夕相处,也让我与同行的同学建立了更加深厚的情谊。我们一起背着画具踩点,找风景,一起讨论构图,在创作中互相交流灵感,分享彼此的收获与困惑。这种团队协作的氛围,让我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也拓宽了艺术视野。
回顾这段写生经历,它不仅提升了我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更让我学会用心感受生活、观察世界。贵州的山水人文,不仅留在了我的画布上,更烙印在我的心中。这段宝贵的经历将成为我未来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文图/刘思琪
一审/孙友平
二审/李定芳
三审/汪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