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与电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教师队伍
本中心注重师资建设,采用“专兼职结合,老中青结合,虚拟实验教学与真实实验教学相结合,虚拟实验教学与科研和工程实践相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聘请教师相结合”的方法组建了一支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实验技术精湛、结构合理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管理教师队伍。如表1所示。
本中心教学队伍一览表
序号 |
姓 名 |
年龄 |
学位 |
职称 |
承担教学/管理任务 |
备注 |
1 |
曾阳素 |
57 |
博士 |
教授 博导 |
计算机控制技术 |
副校长、市科协主席、IEEE高级会员 |
2 |
黄同成 |
51 |
博士 |
教授 硕导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
系主任、中心负责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IEEE会员、ACM会员、CCF高级会员、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省电子学会通信电路与系统专委会副主任、市工业专家组副组长、校科研明星、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
3 |
罗庆跃 |
55 |
硕士 |
教授 硕导 |
自动控制 |
省电工学会理事、市工业专家组成员 |
4 |
刘水强 |
52 |
硕士 |
教授 硕导 |
数字图象处理 |
省级青年骨干教师 |
5 |
赵乘麟 |
51 |
硕士 |
教授 硕导 |
数字图象处理 |
市工业专家组成员、省级青年骨干教师 |
6 |
周红波 |
51 |
硕士 |
教授 |
C语言程序设计 |
省级青年骨干教师、省级青年骨干教师 |
7 |
曾文飞 |
44 |
硕士 |
教授 |
高频电子 |
市工业专家组成员 |
8 |
傅 篱 |
53 |
学士 |
教授级高工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
市工业专家组成员 |
9 |
王少杰 |
41 |
博士 |
副教授、硕导 |
电子电路设计 |
系副主任、中心主任、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省级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市工业专家组成员 |
10 |
李仲生 |
49 |
博士 |
副教授 |
嵌入式系统应用 |
|
11 |
林 立 |
43 |
博士 |
副教授 |
测量与控制 |
省级青年骨干教师、省自动化学会理事、市工业专家组成员 |
12 |
蒲保兴 |
51 |
博士 |
副教授 |
计算机控制技术 |
省级青年骨干教师 |
13 |
周建华 |
43 |
博士 |
副教授 |
微波技术 |
省级青年骨干教师 |
14 |
唐 杰 |
40 |
博士 |
教授 |
电力电子 |
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湖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市工业专家组成员 |
15 |
杜超雄 |
43 |
博士 |
副教授 |
数值分析与计算 |
省级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青年教学能手、邵阳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校科研新秀 |
16 |
周本胡 |
36 |
博士 |
副教授 |
微波技术 |
|
17 |
王晓芳 |
51 |
硕士 |
副教授 |
数字信号处理 |
省级青年骨干教师 |
18 |
罗邵屏 |
50 |
硕士 |
副教授 |
传感技术与应用 |
|
19 |
马文跃 |
49 |
学士 |
副教授 |
数字电路 |
|
20 |
谢 兵 |
50 |
硕士 |
副教授 |
计算机电路 |
系副主任、CCF高级会员 |
21 |
江世明 |
51 |
学士 |
副教授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
中心副主任、中国嵌入式学会高级会员、湖南省优秀实训教师、市工业专家组成员 |
22 |
余建坤 |
449 |
硕士 |
副教授 |
EDA技术 |
电子信息教研室主任、省级青年骨干教师 |
23 |
伍雁鹏 |
40 |
硕士 |
副教授 |
C#语言程序设计 |
|
24 |
黄乘顺 |
53 |
硕士 |
副教授 |
信号与系统 |
中心副主任 |
25 |
牛 莉 |
39 |
硕士 |
副教授 |
电力电子 |
湖南省青年教学能手 |
26 |
袁 琳 |
59 |
学士 |
副教授 |
数字电路 |
|
27 |
李凯南 |
56 |
硕士 |
高级实验师 |
PLC原理及应用 |
|
28 |
李星亮 |
52 |
硕士 |
高级工程师 |
通信原理 |
|
29 |
夏太武 |
46 |
硕士 |
讲师 |
C语言程序设计 |
|
30 |
朱群峰 |
42 |
硕士 |
讲师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
|
31 |
黄 肇 |
45 |
硕士 |
讲师 |
自动控制原理 |
在读博士 |
32 |
黄 磊 |
39 |
硕士 |
讲师 |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
|
33 |
刘远军 |
37 |
硕士 |
讲师 |
电路原理 |
湖南省青年教学能手 |
34 |
雷军程 |
39 |
硕士 |
讲师 |
C#语言程序设计 |
|
35 |
许建明 |
38 |
硕士 |
讲师 |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
|
36 |
何海浪 |
37 |
硕士 |
讲师 |
通信原理 |
省级青年骨干教师 |
37 |
黄国华 |
34 |
硕士 |
讲师 |
通信原理 |
|
38 |
胡湘娟 |
36 |
硕士 |
讲师 |
DSP技术 |
|
39 |
陈 玮 |
36 |
学士 |
讲师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
|
40 |
李 菲 |
32 |
硕士 |
讲师 |
高频电子 |
|
41 |
刘慧荧 |
50 |
学士 |
实验师 |
电工实验指导 |
|
42 |
周沛锋 |
37 |
学士 |
实验师 |
电子技术实验指导 |
|
43 |
唐宏伟 |
34 |
硕士 |
助教 |
电子技术 |
|
44 |
周晓燕 |
31 |
硕士 |
助教 |
数字图像处理 |
|
45 |
彭 森 |
32 |
硕士 |
助教 |
集成电路设计 |
|
46 |
刘锦江 |
30 |
硕士 |
助教 |
计算机电路 |
|
师资队伍涵盖科研、技术和教学,既有学术水平较高、以科研为主的教授和博士,又有专门负责实践教学管理、建设和研究的专职人员,还有工程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的企业兼职实验导师,核心骨干相对稳定。逐步完善团队合作机制和传帮带机制,新进教师均由专人负责培训工作。
中心在现有师资队伍基础上积极开展“双能型”教师培养,即既具备高学历的理论教学基础,又具备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的复合型教师。中心结合学校人才培养与引进的相关政策,采取“外引内培”的方式,加大引进和接收实验室人员的力度,继续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高素质博士和专家充实到实验教师队伍;为实验教师创造和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加强在职进修以提高业务水平,鼓励在职攻读学位以改善队伍结构,加强知识更新以提高学术水平。探索专职管理人员的聘任方式、职称、待遇的自主运行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实验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管理和保障机制,以激励更多、更优秀的教师参与实验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