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专业建设模式的趋同化、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等突出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按照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原则设计“三维四向”综合改革模型,(“三维”是指专业基础、专业内涵、专业特色;“四向”是指专业建设体系、团队建设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可持续发展路径),从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管理制度、教育国际化八个重要环节和关键要素上稳步推进改革。
根据服务面向,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形成“适应需求、对接标准、学校主体、各方协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模式。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突出“知行合一、能力本位”,设计学段式、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结构合理、标准明确、有机衔接、有效实施”的课程建设模式。坚持教学相长、德能双馨,以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为核心,构建教学团队的成长与发展支持体系,形成校内培养常态化和校外培养多元化机制。立足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创业教育,依据体育专业的教学组织特征,形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互动学习、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立足真岗实职、学用结合,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形成递进式、全链型实践教学体系。注重资源共享与合作发展,加强校内与校外协同,形成专业规划、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实践基地、就业渠道“六共建”机制。严格教学管理规范,加强教学制度建设,形成管理→运行→监控→评价一体化的制度建设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
通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的综合改革,弘扬专业优势,深化专业内涵,打造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品质。深入分析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针对湖南作为教育大省、教育强省的特征,按照以培养体育专门人才为主的就业面向,注重理实结合、知行合一,立足体育职业要求和学科特点,构建凸显我院本专业“挂钩体育行业国家资格证”、 “快乐教学+健康教学”特色的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个性化培养。
“三双”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在改革中,推行“人文素养+职业素养,教学技能+运动技能,学历证书+资格证书”的“双素养、双技能、双证书”培养,按照“能胜任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大众健身指导和健身场所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理实一体、学用结合能力显著增强,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培养,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全程学训结合”特色鲜明。按照课堂教学、课外拓展、实践锻炼的“三课堂学训全程结合”模式,专业课程体系进一步结构化、模块化、系统化,学生知识、素质、技能实现培养对接和有机统一。通过吸纳全体本科生参与各种研究项目、创业项目、学科竞赛组织、训练项目组织,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得到有效锻炼,挂钩“体育行业国家资格证”的运动技能培养特色、具有“快乐教学+健康教学”教学技能培养特色进一步强化。
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有效破解。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对接就业市场与服务领域,合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突出差异化与个性化培养,有效解决人才培养的同质化问题。通过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课程体系设计和创新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
加强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建设,促进教学团队的成长与发展,通过凝练方向、优化团队、强化激励、增强动力,使教师队伍和科研团队在重大项目研究、重要成果产出上更有作为,项目、专著、论文、专利和教学科研成果奖励更为丰富。加强协同机制建设,促进校内跨学科、跨专业协同,加强校政、校企、校校的产学研紧密协同,打造更高层次的合作平台与合作成果,夯实本专业的发展基础与成果积累。
(2)教学及管理信息化
建立网络平台,增强教学互动。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建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师生教学交互。项目案例根据课程特点设计,将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使学生容易理解,印象深刻。如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收集仿真动画;篮球、乒乓球裁判内容采用比赛视频。学校体育学各类中小学教学视频。提供环境,让学生更多的时间自学,使之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创造性学习转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平台与学生交流意见,进行网上学术讨论、网上民意测验,达到师生互动、交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