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动态

“吕振羽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时间:2023-07-04

  2023年6月23日到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共邵阳市委宣传部、邵阳学院联合主办,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中共邵阳县委、县人民政府,中共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协办的“吕振羽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邵阳成功举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金民卿、邵阳学院党委书记宁立伟、中共邵阳市委宣传部长于金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方艳、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云波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他们分别介绍湖南省及邵阳市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展现的新气象、取得的新成绩等;同时,希望与会专家、学者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承担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传承和发扬吕振羽等马克思主义史家身上优秀的学术风格与革命精神,实事求是、经世致用,扎实推进史学研究。

   金民卿在致辞中对此次学术会议因疫情影响几经变动后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同时也传达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领导对此次学术会议高度重视的态度。金民卿着重指出,要深入学习、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是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创造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金民卿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两者的“结合”,是差异性融合的过程,也是融合创新的过程,其结果是互相成就,共同发展。这种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贯通古今、融汇中外的文化,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自强品质,具有强大生命力、传播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厚历史和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中华优秀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切断和消灭优秀传统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进一步打开了新时代实践和理论创新的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文化主体性、自主创造性。

  金民卿总结了吕振羽先生的五个方面的学术成就:第一,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建设做出重要贡献,较早明确提出和使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第二,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和古代社会,科学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分期和发展阶段,开创性地提出了殷商奴隶说、西周封建论。第三,对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因素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资本主义因素论”,对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进行了批判。第四,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领域,提出的分析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的“三条线索论”(统治阶级、没落阶级、被统治阶级的思想),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框架。第五,在普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学,中国民族历史理论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金民卿还以吕振羽为例,强调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重要性。他指出,吕振羽先生等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家,早年并未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但是当他们接受并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之后,就毫不动摇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研究中国历史和现实,做出了重大学术贡献和社会贡献。今天,我们也要像他们那样做有信仰、有灵魂、有方向、有思想、有文献、有创造的历史研究,打破依附性思维,拒绝西方历史理论唯一性、至上性的神话,打破各种各样的教条主义,坚决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同时,要坚持历史学研究的根本立场。始终把党的要求、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不局限于个人的狭小圈子,不做精致的个人主义,不做发表主义的学者。此外,还要增强推进两个结合的理论自觉和政治自觉,创新和发展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用于分析中国具体实际、中国历史文化,形成坚持正确历史观、富有中国特色、适合时代要求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创新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史学理论支撑。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吕坚研究员(吕振羽先生之子)出席开幕式。他回顾了此前召开的历次吕振羽学术研讨会对吕振羽先生学术思想研究的推进作用。围绕《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文,具体展现了吕振羽先生基于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科学的认识,以及对中国马克思史学发展方向的预期。又围绕近期刊发的《吕振羽未刊自述》(吕坚研究员整理,见《历史教学问题》2022年第6期)详细呈现了吕振羽先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接受过程。 

 

  研讨会组织了三场主题报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逢祥、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朱发建、长沙学院教授戴开柱、淮北师范大学教授李勇、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舒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波、中央党校讲师周励恒、吉林大学研究馆员王丽华、湖南省教育厅邓江祁教授、湖南工业大学教授陈邵桂、湘潭大学教授吴克明、西北大学副教授兰梁斌、邵阳学院教授彭忠信分别作大会主题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邹小站研究员、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陈宇翔教授、吉林大学王丽华研究馆员先后主持大会报告。胡逢祥以吕振羽等马克思主义史家的相关研究为例,探讨了如何辩证看待史学研究求真与致用的关系问题。朱发建总结吕振羽先生在中国上古史、政治思想史、少数民族史、中国通史等领域的开拓之功。戴开柱系统回顾新世纪以来吕振羽研究的学术史,并就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李勇通过考证和分析吕振羽、范文澜、吴玉章有关“西周封建说”的具体论述,认为“西周封建说”应为吕振羽首创。舒文系统梳理1934年吕振羽在清华大学进行马克思主义史学演讲的具体过程及内容特点,讨论此次演讲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清代大学传播产生的积极效果。王波分析1930年前后,吕振羽等马克思主义史家积极参与的中国社会性质争论的具体语境,解释了此一论战面向“未来”的动机及立意。周励恒系统梳理吕振羽晚年在中央党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并以由讲义整理而成的《中国历史讲稿》为中心,呈现吕振羽晚年对于中国通史的新思考。王丽华依据《吉林大学图书馆吕振羽江明藏书书目》,对吕振羽所藏金石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探讨吕振羽所藏金石文献的学术价值。邓江祁以吕振羽先生对黄兴、蔡锷等湖湘辛亥革命人物的述评为中心,讨论史学研究中,方法、史料与考证相结合的重要性。陈邵桂分析吕振羽在学术研究中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的运用。吴克明探讨吕振羽与毛泽东在国家安全思想上的契合性。兰梁斌以侯外庐、吕振羽为中心,探讨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相互之间深厚的革命与学术友谊,较为完整地揭示他们所具有的史学家与革命家的双重形象。又通过比较研究,系统呈现两位马克思主义史家间的学术互动与思想差异,以及求同存异的学术特征。彭忠信梳理建国初期吕振羽有关高等教育思想内涵及其实践过程,讨论其在教育领域的相关贡献。

  在小组讨论中,与会专家学者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缅怀和追忆吕振羽先生优秀的革命和学术品格。二是考证和爬疏吕振羽先生生平活动中一些具体细节。三是考察吕振羽先生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徐特立等重要历史人物的深厚交谊。四是比较吕振羽与李大钊、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吴玉章等史家思想的异同。五是全面、具体地总结了吕振羽先生在社会史、经济史、民族史、政治思想史、通史、金石、诗词、教育等各方面的成就。六是系统呈现吕振羽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兴起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七是回顾以往有关吕振羽先生相关研究的得失,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八是提炼吕振羽学术思想、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及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邹小站研究员作会议总结。他认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于革命年代,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为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艰苦探索中成长起来的,既有鲜明的革命性、战斗性,也有着严谨的学术性。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要立足于学术,实事求是,要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过程放在近代中国革命进程中加以考察,从具体的历史语境与历史实际出发,探究马克思主义史家是如何解决时代所提出的历史任务的。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思想源流,既要关注传统因素的影响,也要具备世界眼光,既要关注近代中国学界有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历次争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具体过程;也要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世界源头、以及同时代在苏联、西方、日本发生的种种有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争论有所关注。此外,还应注意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潮流的形成,是众多史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在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等马克思主义史学“五老”之外,对同时代的其他马克思主义史家亦要有所关注,要关注作为“追随者”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后辈,是如何在作为“前辈”的 “五老”的影响下,调整自身的研究路径,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向前发展的。

  此次学术研讨会、气氛热烈、讨论激烈,限于发言时长,与会专家学者多有意犹未尽之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作为革命家、学问家的吕振羽生平、思想的方方面面尚有不少有待言说之处。

 

转至:https://mp.weixin.qq.com/s/Bu5Ar0JdZVIj0wAxePmRK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