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科研 >> 学术交流

生化系主任赵良忠做食品安全形势与食品安全控制讲座

时间:2016-10-19

揭秘吃的真相

“既然发生了这么多食品安全事件,那我们现在身边还有能吃的吗?”1013日下午,李子园校区办公楼二楼报告厅内,一位同学疑惑地发问。针对这个疑惑,主讲的生化系主任赵良忠教授针就食品安全细细道来,在由其主讲的讲座中,他详述了我国食品安全形势及食品安全控制问题,在座的生化系大一学生及研究生静静地聆听了这1个半小时的讲座。讲座由系党总支书记余有贵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赵良忠教授列举了我国2000-2010年的主要食品安全事件,其中有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脲醛树脂仿瓷餐具事件、地沟油制售事件、湖南镉大米事件、家乐福散装蔬菜农药残量超标事件等等,涉事企业不仅有国内一线品牌,也有知名外企,这些事件不仅对部分企业造成了重创,也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国人对食品安全的恐慌。由于人们的一日三餐几无“死角”地均有涉事食品,以至于网络上流传着各种段子,调侃国人的一天都在与“毒”相伴。可见,食品安全不仅关乎企业命运,更是民生焦点与国之根本。

那么果真如媒体渲染的,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正在变得越来越严峻么实则不然,赵良忠教授用两组数据表明,自2005年至2014年,我国食品中毒及死亡率的数字在逐年减小,20161月至3月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数同比也大幅下降,这其中,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加强宣传整顿力度、颁布并实施《食品安全法》功不可没。

赵良忠教授指出“食品安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现代“食品安全”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是食品数量安全(Food security),即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生产民族基本生存所需的膳食需要;其次是食品卫生安全(Food hygiene),即在食品的培育、生产、制造直至被人摄食为止的各个阶段中都必须保证其安全性、有益性和完好性;最后是食品质量安全(Food safety),指食品满足消费者明确的或者隐含的需要的特性。由于我国曾长期处于粮食短缺的困境,因此曾片面关注保证供应体系而忽视了卫生安全,导致个别无良企业利用不法手段促进产销量,造成了食品污染和环境污染,而今这种情况随着国家对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视和国人食品卫生安全意识的提高而有所改观。

赵良忠教授指出,有人调侃“食品安全事件提高了全民化学素质”,其实每一次对新的病菌或危害成分的确认,每一个新标准的确立和修改,都体现了食品安全形势的进步,只是民众对食品工业仍存在着不少误解,这是由于媒体夸大危害、地方政府缺少公信力以及消费者缺少食品安全知识所致。其中较为常见的误解包括消费者过于重视化学性污染,而忽视食源性疾病、笼统地把假冒伪劣与食品安全划等号、将致癌物污染的食品等同于致癌食品、不合格食品等同于有毒食品、崇尚“回归自然”,拔高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作用、,而其中最普遍的两大误解就是要求食品“零风险”,以及妖魔化食品添加剂。

食品从业人员及管理人员都应确立一点基本常识:“剂量决定毒性”——不存在“食品绝对安全”,只存在合理食用、正常食量下无风险的“食品相对安全”,这是食品生产销售企业和审批监管部门要严格关注的。在食品加工、尤其是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配方食品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缺陷,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就要进行一些特殊处理,或者使用一些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如增味剂、防腐剂、增稠剂、膨松剂、着色剂、香料等,因此适当的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中不可或缺的成分,而像三聚氰胺这样,只是奶制品商家为了营造奶粉虚假的“蛋白含量”的非法添加剂,根本不属于食品添加剂。

任何一种食品添加剂能够得到批准,都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性试验,报告都是“几百页的篇幅”,合法生产的食品添加剂在规定范围内使用,安全性不会比酱油盐醋等常用的调味品低。赵良忠教授指出,没有了食品添加剂,几乎所有的加工食品都将无法存在,所以我们学食品工业的同学不能人云亦云,不仅要自己保持清醒,也要勇于对误解纠偏。

整体而言,中国的食品法规比美国甚至世界卫生组织订立的标准更严格,而中国现下的食品问题不是标准不严,而是标准没有被执行。为了避免接触食品安全事件,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选择安全的食物购买环境、学会辨识食品标签、尽量避免长期食用营养价值不高的十类“垃圾食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