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理学系由雷振新博士领头的科研团队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等科研单位合作,在球状星团“蓝勾星(blue hook stars)”形成机制问题上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权威天文学杂志《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463, 3449—3460, 2016)。该杂志是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领域世界领先的基础研究期刊之一,并且是创建时间最长的起开之一,主要发表原创性天文观测和理论方面的科研成果,2014年的影响因子为4.95。
上世纪末,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一些大质量球状星团中发现了一类非常特殊的恒星——“蓝勾星”,这类恒星的表面温度非常高,能达到30000K以上(K是热力学温标开尔文的单位符号,太阳表面的有效温度大约只有5700K),但是它们的质量却只有太阳质量的一半左右。(更多关于“蓝勾星”的资料,可见Science官方网站)
到现在为止,这类特殊恒星的形成仍然是个谜团。雷振新博士等人在认真分析了大量观测数据和经过详细计算之后,提出“蓝勾星”的形成是基于双星演化的一种设想。在双星演化过程中,当主星演化到红巨星阶段时,由于伴星的巨大潮汐作用,主星会丢失大量的外壳质量,从而使中心温度很高的氦核暴露,最终形成“蓝勾星”。
雷振新博士于2013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并来我校工作,他勤奋工作,潜心科研,短短几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到目前为止,他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文(第一作者)5篇,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