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一.教学基础情况,
机械设计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始建于1977年,该专业有现代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三个专业方向.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特别是升级为本科以来,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机电设计人才。目前在校本科生720人。2005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动力机械专业被评为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专业,动力机械工程被评为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动力机械实验室获省示范性实验室。招生报到率为98%,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90%以上,毕业生供不应求。近5年来,本专业教师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获邵阳市科技进步奖4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130篇,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8项,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7项,湖南省教改项目3项,邵阳市科研项目3项,本专业建设符合我校办学定位和特色发展方向,具有良好的教学传统、雄厚的师资和教学管理力量,较完备的教学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
1、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教师师资结构
经过近三十年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培养了一批学历层次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5名,其中教授6人,常年聘请曾苏民院士为兼职教授,副教授11人(高工2人),讲师6人,助教2人,博士5人(含在读), 12人获硕士学位,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0人,湖南省优秀表年骨干教师5人,师资队伍中,既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又有善于从事设计、制造、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教师群组。
(2) 不断提高专业教师教学、科研、工程实践能力
2 、教学条件
(1)实验室建设
以强化学生工程素质为目的,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特色,探索并建立与专业建设计适应的实验室模式。现有用于本科教学的实验室面积 3600 平方米,教学实验仪器设备 1500 台件,总价值 421 万元。校近5年累计向本专业投入的专业建设经费 200多万元,本专业开设的实验有90余个。机械设计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设有机械教机械基础实验室、动力机械产品综合(包括产品研究、开发、制造、检测、改进)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3大教学实验室,其中动力机械实验室为省示范性实验室。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实现了学生工程试验训练、教学实验与科学研究试验的有机结合,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行业经济建设的多功能特色。
(2)实习基地建设
1)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几年来,我们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以强化工程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实践教学平台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特色,探索出了“生产认识-综合训练-工程应用-技术创新”的实践教学新模式;通过调整、补充、自行研制实验设备与厂校共建等方法,先后投入300万元,建成了能满足机械与动力类专业学生生产认识实习、课程实验、综合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各项实践教学任务的开放性实践创新教学基地。2005年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实践教学基地。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思路是实习基地+科研合作+人才输送相结合。现有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20余个。三一汽车、湖南省山河智能有限公司、江麓机器厂、湘潭电机厂、猎豹汽车、福田汽车、二纺机、邵阳液压件厂等多家大型和著名企业。
3)教材与图书资料
根据我校教材建设规划,制订了适应本专业的教材建设规划,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用教材。必修课中使用21世纪面向世纪教材、教育部规划教材及自编特色教材占85%,近三年出版的教材比例占90%。自编教材2部,其中1部2003年获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专业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情况
1、科学研究成果突出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依靠湖南省动力机械、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应用金属材料的强韧化理论和先进制造技术理论为小型风冷柴油机等动力机械产品的设计提供高强高韧的新材料,解决动力机械产品高强轻质及易损件的摩擦磨损问题,同时为邵阳神风动力股份公司、湖南滨湖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设计性能可靠的CAPP系统。
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3项,邵阳市科技进步奖4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 130 篇(SCI、EI检索收录 30余 篇),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8项,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7项,湖南省教改项目3项,邵阳市科研项3项
2、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有成效
以杨建华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开发的“轻巧化BH170F1柴油机”、“轻巧型SC165柴油机”、“内燃机新型凸轮轴”等新产品先后在湖南滨湖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邵阳市柴油机总厂、湖南郴州柴油机集团等企业应用,年新增产值6000万元以上
三 教学改革情况
1、根据“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会创新的先进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应用”培养目标,深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按“大类”招生,实行“2+2”学年培养模式,即前2年为了强化专业基础阶段,主要进行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给学生提供厚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培养方向,
(1) 按照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培养模式,注重因材施教,采取弹性学制,按机械大类统一设置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设置3-4个专业方向模块,学生在第三至第四学年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以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块。
(2) 确保基础课程和主干专业课程,扩大选修课程和讲座课程。选修课程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25%左右,容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时,由35周增加到42周左右,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及第二课堂作用,规定学生必须选修足够学分的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素质教育与第二课堂选修学分方可毕业。
(3)结合机械行业用人要求和机械行业组织的专业知识论证需要,组织专业技能训练和考证培训。
2、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教学文件规范齐全,执行到位,严格教学质量监控,严抓考风考纪,教风、学风建设,考风优秀。
3、课程教学内容建设
专业的本课程设置充分贯彻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会创新”的办学思路,强调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强化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更新知识的能力。(1)夯实基础,托宽专业口径,增强毕业生的适应性(2)新知识,新技术熔入教学内容(3)强化实践,突出工程能力培养
4.教材建设
1) 积极采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积极采用教育部推荐的、高教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或者全国重点大学编著并适合本专业教学实际的教材。
2) 鼓励编写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
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有教学经验的教学骨干编写一批结合教学改革、在内容体系方面有重大突破、反映先进教育思想和当代科技进步的、有较高学术和鲜明特色风格的教材。
3) 建立科学合理的自编教材选用机制
5.实践教学
(1)实验教学以工程模式为主线,打破课程之间的间隔。
(2)校内实习基地设备精良
(3)建立稳定长效的校外实习基地
(4)建立厂校联合办学机制,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实践教学
邵阳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系与湖南省山河智能有限股份公司建立了联合办学的合作关系,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每年为山河智能有限股份公司输送所需人才,而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在山河智能有限股份公司进行,聘请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为指际教师。学生正式上岗后,很快适应了岗位工作。缩短了学生适应期。
6.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1) 强化教学管理,建立试题库,命题必须具有科学性、全面性。
(2) 严格考试制度。
(3) 课程考核可实行多样化,采用论文、开卷考试、口试、设计、实际操作等方式。
四 专业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评价
1、专业办学特色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专业逐步形成以下三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教学特色。提出了课程、课堂、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实现了创新课程体系与课堂创新教学相结合,课堂创新教学与创新试验、创新设计相结合,创新试验、创新设计与生产实际和行业发展相结合,不断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产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专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省内外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 创建了与“产品研究、开发、制造、检测、使用、维修、改进”等工程链全过程相适应的工程实验室建设新模式; 确定了宽口径、多方向的树型教学模式,一至二年级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统一上课,以加强学生基础,扩大专业口径与适应面,高年级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分专业方向学习专业模块课程。这样,不仅提高了基础课教师和教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高公共课与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质量,而且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的需求。
2、人才培养质量
(1)学生勤奋进取,学业成绩优异,近一半获得国家、部省和校级各种奖励。
(2)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在各种科技创新和专业竞赛活动中多次获奖。
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1项,2001级张英等5余名学生设计的“板栗脱壳机”获2004年全国大学生首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南地区一等奖1项,刘宏等学生设计的“自动铺装机”获三等奖;彭锦玉等学生设计的“趣味健身竞技机”获全国大学生第二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湖南赛区一等奖1项,夏浩文等学生设计的“助残机械手臂”获三等奖。冯炳玉等3人参加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湖南赛区三等奖,学生杨英慧开发的“柴油机新型空气滤清器”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为:ZL01249462。3)。
(3)毕业生专业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连续五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毕业生供不应求。毕业生中大多在山河智能、长丰汽车、奇瑞汽车、云内动力、三一集团、广州本田、远大集团、志高空调、格力电器、涟源钢铁公司、首都钢铁公司、金竹山电厂等大型骨干企业,他们走上工作岗位皆表现出优良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深受企业欢迎和好评, 近三年先后进行了3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良好以上)为96.2%,
3、社会评价
我校毕业生以能吃苦耐劳,工作作风扎实,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而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大多在山河智能有限股份公司、三一集团等大型企业,用人单位都认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政治思想素质过硬,敬业奉献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强,知识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工作驾驭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我们近三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总体优良评价为95%。
1 建设目标
围绕本省及周边发达地区(广东、浙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会创新的先进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应用”为专业特色方向,以“校企互动,联合培养工程应用专业型人才”为依托,“以高质量师资队伍”为保障的特色优势专业。到2012年使该专业建设成全国同类学校同专业的先进水平。使其成为湖南省及周边地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方面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促进科技进步的科技创新基地和经济建设的助推器。
2 建设思想
立足全省、面向市场、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确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知识能力结构,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大力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教材建设,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
3 建设方案
3.1 建设内容
1、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建立一个由学校、行业、社会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合作探讨机械行业发展对人才质量要求,制订专业建设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与邵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山河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鉴定合作协议,共建机械特色专业,共享教学和研究资源,促进双方的全面合作。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按“大类”招生,实行“2+2”学年培养模式,即前2年为了强化专业基础阶段,主要进行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给学生提供厚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3、调整课程结构,创新课程设置
根据特色人才培养要求,着力加强四大课程平台建设
通识课程平台
学科基础课平台
专业方向课程平台
实践创新教学平台
4、改革教学内容
(1)搭建两个平台,夯实大机械基础
(2)建立课程建设团队,吸纳生产单位专家参与,并形成合理的梯队。
(3)以精品课程为龙头,带动核心课程(含实践课程)建设。
(4)校企共建特色选修和讲座课程。
(5)加强教材建设
5、改善教学手段与方法
组织开展研究性教学试点,深化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融会贯通课程知识、提高理论应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逐步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同时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结果的考核,促进理论测试、操行、答辩、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等多样评价方式的结合。
6、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1)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
未来四年,根据“引进优化、培养、提高、兼职”的原则,以地方相关知名企业为依托,构建一支师德高、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2)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①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措施,通过送出进修,攻读博士、硕士提高教师学历层次,为学科专业建设,保证办学质量提供人才支撑。
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每年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锻炼,参加实验室建设,参与科研和科技服务活动,把专业实践考核作为晋职的必要条件。
③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实施“特聘教授计划”“专家兼职计划”“优秀人才计划”
7、 加强实践教学
采取各种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
(1)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目标指向是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三种能力的培养,其内容主要有三点:
完善实习机制。坚持大学四年专业实习不断线。学生一入校便进行认识实习,大一主要进行课程实习,大二开始着手课程实验和金工实习,大三下学期进行生产实习,大四进行为期4个月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四年中穿插学生的自主实习、社会调查和大学生创新训练等活动,实践教学多样化、经常化、全程化。
(2)加强产学合作。为了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建立以全面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建立以提升学生能力为核心的“先期介入式”的联合培养机制。 让学生最后半年进入企业进行实践训练,继续与山河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办好“山河班”。
8、教学与教改研究
加强教学教改研究,推进特色专业建设。积极开展本特色专业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研究,组织教师每年撰写和发表10以上篇高质量的教学与教改研究论文,认真探索和总结本专业建设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效果,积极推进专业建设,不断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形成专业建设规范,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五 成果预测
1、应用型本科特色明显
该专业在落实“2+2”学年基础下,通过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整合、师资队伍建设,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拓宽的专业面向,强化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较为明显的应用型本科特色。
2、人才培养机制新颖
通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及热能动力工程、车辆工程、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共同建立新的联合培养机制。建立一套高效、互赢的校企办学合作模式。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教学行业发展需要的特色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是本专业建设的终极成果
3、教学与教研成果突出
取得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的高水平的教学与教研成果,如发表一批高质量的教改论著,出版一批高质量的特色教材,获得1至2项省级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建成1至2门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等。
4、师资队伍合理
“双师型”师资队伍不断扩大,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教学水平高、协作精神好的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