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邵阳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教育教学

教学成果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成果

把好“十个度” 做好调查研究

时间:2025-09-08

夏冬晴

邵阳学院信息与网络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

调查研究不仅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更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把改进调查研究作为中央八项规定的第一条。当前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尤需以“十个维度”为标尺,推动调查研究成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服务人民的连心桥。

一、政治上要有“高度”,心怀"国之大者"的战略视野

立足政治高位来看待调查研究,正确认识其重要性,深刻理解其立意基点以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引领方向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要站稳政治立场、胸怀“国之大者”,系统思考谋划为何调研、调研什么、怎么调研、如何转化等问题,确保方向不偏、焦点不散、任务不乱。要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立足本地区、本领域、本单位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牢牢把握发展所需、现实急需、问题刚需。

二、内容上要有"准度",坚持问题导向的精准靶向

调查研究好比解剖麻雀,只有问题准、原因准、对策准,才能开出对症良方。我们要把问题作为切入点,沉入一线和群众一起想、一起谋、一起评、一起议,把情况摸清、让矛盾现身,把问题找出来、找准确。把原因作为关键点,深入剖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综合静态信息和动态演化,着眼主要方面、主要矛盾,朝细处想、往深里挖,切中病灶要害,把原因找出来、找准确。把对策作为突破点,科学合理、实事求是提出操作性好、实践性强、可行性高的整改措施和方案,才能更好地解决矛盾、服务群众,对策不能隔靴瘙痒,要有的放矢、靶向发力。

三、方法上要有"深度",笃行"往深里走"的实践要求

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走好群众路线,做到“入深山采好药、临深池钓大鱼”。要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到问题困难多、矛盾意见集中的“深水区”开展调研,不蜻蜓点水,不浅尝辄止,对于各方面的民意、材料、信息,进行深度“发酵”,既聚焦又深挖,综合分析、归纳提炼,把握事物本质和核心,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要主动适应当今信息化、数字化特征,运用大数据构建“热力图”,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可追溯,既接“地气”又接“云气”,深而可测。   

四、认知上要有"锐度",强化辩证思维的破局能力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问题探究要具有精准性、辩证性,透过表象辨别“深矛盾”、发现“真问题”,从而打开局面。要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变化与发展,不可形而上学,做到深挖细琢、查因追果,把情况扫描般的穿透,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做到了解真情、掌握真相、得出真理。要通过专业训练、跨学科积累和实践淬炼,磨砺思维的“刀锋”,用“手术刀”巧击痛点、化解堵点、攻破难点,达成由表及里、见微知著,做到直击要害、迎刃而解,以锐气、巧劲提升效能和价值。

五、民生上要有"温度",厚植"人民至上"的价值底色

要转变工作作风,主动沉下身子,真心倾听群众的呼声,学会说“土言土语”,获得“贴地气”“冒热气”的第一手资料,做到心中有人民、肩上有担当。需要汲取群众智慧,以“眼睛向下”的决心和“甘当小学生”的态度,问计于群众、问计于实践,善于发现群众创造的优秀案例、民间经验,增强能力水平。要接受监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作为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调研中发现和反映的问题进行整改,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六、探寻上要有"信度",坚守“实事求是”的生命线

调查研究必须了解实情,探寻规律,经得起检验,赢得群众信赖。要掌握“实事”,了解实情,调查就得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掌握事物的本来,把实际情况摸准摸透,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开展调查。要做到“求是”,把握规律,调查得到的资料往往纷繁复杂、真假难辨,这就需要通过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探寻事物的“是”,把握事物要点。要坚持原则、求真务实,着力解决“能不能”求是,“敢不敢”求是的问题,搞清楚事物的“病情”,找准问题的“穴位”,以认真的态度、负责的行动去解决问题。

七、覆盖上要有“广度”,构建全域感知的立体网络

调查研究必须视角开阔,广泛覆盖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做到一览无余。要关注和掌握相关的全面信息,不遗漏、不断档、不缺位,直至把握全局性问题、深层次矛盾和各方面关系。广泛全面深入地摸排、收集信息,是重要的基础工作。不仅要去群众“门头”看家长里短,还要去百姓“后院”转出真情实感,练就“以小见大”“洞若观火”的能力,从“小切口”抓住“大问题”,用更全面的视角寻找“犄角旮旯”里暗藏的细节问题,分析“病原”、摸清“症结”、开出“药方”。

八、思辨上要有“新度”,激发守正创新的时代活力

调查研究,不能囿于老思想、旧办法,要迸发新主意、金点子,挖掘新路径、好办法。对于“硬骨头”,要勇于打破常规,敢于尝试新的方法,批判性地分析和评估信息,提高思辨能力,以新思路、新招数攻关。要出新、要有效,最终要靠思维创新,我们要用创新思维来替代那些下意识的决策和思维认知中的偏见,通过逆向思维、多角度思考、跨界联想,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打破思维局限。要提升思维层次,以高阶思维去理解事情、解决难题,以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对解决方案的巧妙构思,化难为易、化腐朽为神奇。

九、打磨上要有“精度”,淬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调查研究,既要深入剖析微观,又要总体分析宏观,提出可行的策略和方案。要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精确划定掌握情况、分析问题的层级和范围,既避免提出的决策建议浮在面上、大而无当,也避免一叶障目,把措施局限在常规工作中。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满足于过得去,要力求过得硬,不能满足于一般化,要力求高水平,每个细节都完善到位。报告撰写,不能急于求成、粗制滥造,而应认真分析素材,强化针对性和实效性,精工出细活,推敲打磨、精益求精。

十、结果上要有“效度”,形成闭环管理的长效机制

要把“纸面文章”变成“地面行动”,让调研成为破解难题、推动发展、服务民生的“金钥匙”。要聚焦现实直奔主题,进行问题梳理、难题排查,确保忙在点子上、思在路子上、谋在关键处。要敢于触及深层次矛盾、敢向顽瘴痼疾开刀,提出良策高见,使之进入决策视野,并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实现“调、研、用”良性循环。要把研究与转化融合起来,努力在成果转化中创造新成果,持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解决新问题,做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