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栏目导航

学科建设

发布时间:2013-11-29

  1、学科建设现状

   区域经济学学科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学术队伍科学发展,学科团队实力显著增强

形成以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带头人队伍。通过对区域经济学科的分析,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形成了以谢恒(湖南省高校学科带头人、邵阳市优秀社科专家)、曾宝成(湖南省民营经济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省情与决策研究会常务理事)、廖荣华(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优秀中青年专家)李坚(邵阳市优秀社科专家)和李新平(邵阳市优秀社科专家)五位教授为核心的学科研究队伍。这五位学科方向带头人,不但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与人格魅力,而且在学术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带动了学科队伍在区域经济学科方面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成果较多。

学科队伍规模扩大和社会声誉提高。学科队伍成员由“十一五”初期的15人达到现在的30人。新增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9人;引进和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在读博士研究生3名,新增硕士研究生10名,高层次学科人才队伍初具规模。在学科研究队伍中,优秀人才不断成长,研究队伍社会声誉提高。2006至2010年新增湖南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邵阳市优秀社科专家3人、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3人、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

学科队伍结构优化。在“十一五”期间,学科研究队伍在职称、年龄、学位与学缘结构上不断优化,建设了一支素质良好、结构优化、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的较高素质研究队伍。其中,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15人、讲师5人、助教3人;50岁以上的2人、40-50岁的12人、30-40岁的12人、30岁以下的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硕士学位的21人。学科队伍研究人员毕业于全国20多所高校和10多个专业,较好地实现学缘结构互补。

 

(2)科学研究水平明显提高

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创新理论与服务地方发展。“十一五”期间,学科队伍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学科的3个主要研究方向深入开展科研究工作,并根据新的形势与发展要求不断丰富与扩展原来研究内容,形成4个研究方向,着力于人才队伍培养、理论创新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学术论文显著增加,质量不断提升。“十一五”时期,学术队伍成员重视区域经济学科的研究,力求在理论创新上有突破、在实证分析上有针对性,在研究成果上注重原创性、前瞻性与时效性,重视研究数量的增加和研究质量的提高。在“十一五”期间,学术队伍成员在《光明日报》、《财经理论与实践》和《求索》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CSSCI论文6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近10篇;出版专著11部。

承担科研课题的能力增强。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社科基金重大课题2项、重点课题1项、一般课题17项,教育厅开放式基金课题4项,省教育厅重点课题1项、青年课题3项;其他课题26项;科研进校经费达135万元。

科研成果社会影响好。学术队伍的科研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加强。在“十一五”期间,学术研究队伍共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3项、省教学成果奖4项、市级成果奖7项、省级论文奖3项。所提出的“邵东模式”被众多研究者与政府部门关注;关于邵东经济发展战略的建议被邵东县人民政府所采纳;提出邵阳“一群一圈、绿色经济”的发展战略,被邵阳市政府采纳,并写入邵阳市“十二五”发展规划。

(3)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学科队伍的研究优势,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根据专业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先后提出人才培养的“T”型模式、“订单式”和“H” 型模式,并在人才培养中不断探索与总结,提高人才质量。

学科研究创新教学内容。为促进学生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综合提高,学科团队通过将科研成果内化为教学案例、吸收学生参加课题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材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和启迪学生思维,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合格人才率提高。为实现学科发展为人才培养服务的目的,加强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良心互动,促进合格人才率不断提升。近五年来,培养1500多名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历届学生累计英语四级通过率均达到90%以上、毕业学生学士学位获得率达到93%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学生考研录取率达到15%以上。

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应用型与创新型成果不断展现。先后获得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3项、获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论文二等奖1项(2011),2010-2011年本科生公开发表经济方面的论文12篇。

(4)学科条件明显改善

为促进学科发展,学校除通过制度支持,改善学科发展的软环境外,还加强对学科发展的办公条件、实验条件与图书网络条件等方面的改善。

加强制度支持,改善软环境。设立区域经济学科发展的日常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经费支持与科研奖励政策;在学校经费预算与人才引进中,优先保障区域经济学科发展的需要,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硬环境。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改善办公条件,建设实验室、丰富图书资料和建成网络交流平台。建成研究中心办公室,配备电脑与相关办公设施;建立1个高标准的经济分析模拟实验室、管理科学和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室;建成了1个经济管理资料室,涵盖区域经济学、民营经济、县城经济和管理科学等方面各种期刊、图书资料达5000余册;建立了学科专用网址,实施信息公开、资源共享和确保信息更新。

校外科研与实习基地多。为加强学科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社会性和为学科发展提供社会实践与调查支持。与政府、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相继建成了21个科研、实习与实践基地,区域分布省内外。

(5)学术交流氛围空前活跃

为促进学科发展,把握学术研究动态和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学科队伍加强了国内外学术交流。

选派学科队伍成员参加学术研讨活动。5年来,先后派出27人次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

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十一五”期间,邀请林木西、国世平、黄少安、李效伟、吉姆等国内外专家与企业家来校讲学达50多人次,促进了国内外专家与学科研究成员的学术交流。

举办学术会议。为加强对市域经济发展的研讨与交流,区域经济学科成功举办了2次有市辖内各区县级政府部门、市级经济管理相关部门与市内大型企业参加的大型研讨会;举办了3次邵阳市区域经济与企业发展论坛;2010年,协助举办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的邵阳演讲会。

加强与国内外大学合作。先后与湖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辽宁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以及美国肯塔基州的卫斯理安学院等国内外大学建立了人才培养与项目研究的友好合作和学术交流。

(6)社会服务效果明显

“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学科充分发挥学科队伍的专业与科研优势,在培训、咨询与发展战略研究等方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效果明显。

为企业与政府培训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十一五”期间,先后为湘窖酒业、神风动力有限公司、维克液压公司等企业培训员工400多人次,与邵阳市中小企业管理局成功举办与培训全省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与邵阳市旅游局成功举办市属酒店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2届。

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建议。以“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的相关成果为邵东县实施由“兴工强县”向“兴工旺商”发展战略的调整提供理论支撑,促进了邵东商贸大市场的复兴;以“邵东模式”为主题的研究成果推动了邵东民营经济的再次崛起,并对周边县市民营经济的发展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如武冈市的传统风味食品产业化、新邵县的服装产业园。

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先后与邵阳市大祥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优化区域经济环境研讨会”、与邵东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邵东县域产业竞争力研讨会”、与邵阳电视台联合举办了“邵阳市民营房地产市场发展前景”座谈会,为促进邵阳市经济发展做贡献。  

2学科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区域经济学科在“十二五”期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培养创新人才为工作重点,不断提升学科实力和水平。通过五年的建设,区域经济学科力争达到:

1、成为我省区域经济理论发展与应用的重要研究基地。立足邵阳,以区域经济理论创新为指导,以民营企业集群、县域经济和生态旅游遗产经济等为研究特色,形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丰富地域圈层经济发展理论,力争学科建设达到省内同等院校的领先水平。

2、成为促进本科生教育为重点并实现硕士研究生招生为突破的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强化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与专业建设的良性互动,优化相关专业知识结构,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3、成为教学与科研师资队伍的培养基地。通过学科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在省内外有较高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深、相对稳定、充满活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4、成为地方政府进行区域管理及决策的重要咨询机构。通过对民营企业集群、县域经济、生态旅游遗产经济等的深入研究,将区域经济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为地方政府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及相应政策提供咨询和服务。

具体目标与措施:

学科队伍建设目标与具体措施:

(一)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目标

1、引进目标:建设期内重点引进2-3名年龄在45岁以下且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引进具有博士学历或高级职称人才3-5名。

2、培养目标:建设期内重点培养3-5名年龄在45岁以下且有明显学术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积极支持他们攻读博士学位或晋升高级职称。

(二)学科团队建设的目标

在“十二五”建设期间,将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方式,使学科团队人数达到3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团队人数的40%以上,团队中具有博士学位或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员占团队总数35%以上。培养和造就一批在省内外有较高影响力、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学术带头人,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深、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三)具体措施

1、积极拓宽引进渠道。“十二五”建设期间,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广泛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引进学科带头人或高级职称人才;同时采取特聘方式,从国内重点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为本学科的兼职教授,以增强学科发展的后劲和潜力。在继续重视对“双高”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引进、培养和稳定高学历、高职称年轻学术骨干在住房、津贴、工作条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2、强化内部培养力度。在“十二五”建设期间,鼓励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力争每年送1位教师攻读在职博士。对现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教师,每年安排1人到相应大学的导师处脱产1 年时间以完成毕业论文,尽快获得硕士学位。

3、不断完善科研激励机制。一是完善本学科相关课题立项制度,鼓励科研骨干积极承担本学科相关课题的科研项目,为教师申报与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提供预研支持。二是建立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加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力度,对围绕本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教师实行特别奖励。

4、继续抓好科研交流工作。一是,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联系,争取每年请2—3名国内外同行专家来校讲学或作专题研究报告,尽量争取多派人参加有关学术研讨会或学术团体的活动,鼓励科研骨干多到外校去学习取经。二是,加强与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树立理论研究的市场观。不断地从实际部门获取新的信息,从实践中获取营养,真正做到理论研究有的放矢,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

科学研究目标与具体措施:

一、科学研究目标

1、每年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不少于1项。五年内,争取立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2项以上。

2、每年承担1-2个省级课题,五年内省社科基金课题不少于7项,其中重点课题和重大委托课题不少于2项。

3、每年承担2-3个教育厅课题,五年内教育厅一般课题立项不少于10项、优秀青年课题不少于2项、重点课题不少于1项。

4、承担4-5项横向课题,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五年内横向科研经费达50万元。

5、发表高质量论文5-8篇,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50篇,其中CSSCI期刊不少于60篇。

6、出版学术著作或教材5部以上。

二、具体措施

在建设期间,实行学科带头人目标管理责任制,力争在学科研究上取得较高水平的成果,并形成相应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1、凝炼学科研究方向,将本学科教师全部纳入各研究方向,并制定出年度研究计划,要求学科团队成员每人每年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1篇。

2、改善科研考核和奖惩机制,鼓励相互合作,发挥团队作用,形成研究网络。鼓励教师积极投入科学研究,承担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根据课题的级别和论文的档次有区别地进行物质奖励。将教师的科研与分配机制挂钩,突出科研在分配机制中的作用。

3、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学科的学术会议,或与国内外有关院校开展相关领域的合作研究。选送一批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到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去进修或作为访问学者或攻读博士学位。

人才培养目标与具体措施:

一、人才培养目标

1、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融合到管理科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本科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当中,培养既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又掌握本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实践创新能力、能在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区域经济发展与管理的高素质专门应用型人才。

2、区域经济学科依托于管理科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本科专业,每年培养本科毕业生300余人,就业率不低于95%。

3、争取在2015年前,区域经济学科单独或者与国内有关单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二、具体措施

1、加强区域经济学教学、科学研究力度,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区域经济学团队的科研积极性,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中。

2、创新《区域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方法,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机制,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完善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室教学,努力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分析区域经济问题及经济现象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应用能力。

4、加强学术交流。一是,选送一批教学和科研骨干到国内知名大学进修,二是,邀请国内外有较高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来我校讲学。

5、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各种创新项目,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五年内学生申报的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类项目不少于7个。

资源条件建设目标与具体措施:

一、资源条件建设目标

不断改进和完善学科研究和教学所需的各项资源条件,通过“十二五”建设,确保各项资源条件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二、具体措施

1、建设经济分析综合模拟实验室,配备60台左右的计算机及1台投影仪、专用讲台、学生桌椅等设备,安装经济分析、证券投资、银行业务模拟操作等教学软件,供经济学类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时使用,培养学生的应用及实际操作能力。

2、加大图书资料建设,每年购买图书资料的金额不少于1万元,争取图书资料达到1.5万册。重点购买与本学科下设研究方向相关的前沿研究图书、重要期刊,特别是在期刊网上无法检索但对本学科研究也很重要的图书、期刊。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市、县及相关部门、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新建5个实习就业基地,为学科点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开展提供合适的实践条件。

4、完善科研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湖南省民营经济研究基地、湖南省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的各项资源条件,充分发挥基地建设为学科建设服务的支撑作用。

5、进一步加强同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多种方式展开学术交流。主办和参加国际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选派优秀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出国进修等,培养科研梯队。

6、完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建好各种与本学科建设相关的网站,充实学科内容,建立与外界网络通畅的沟通渠道,营造良好的网络沟通氛围。


    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设计:彭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