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栏目导航

贺文华老师应邀参加第三届全国文化政策学及文化产业集群青年学者前沿论坛

发布时间:2019-04-29

 

贺文华老师应邀参加了于2019年4月26-27日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文化政策学及文化产业集群青年学者前沿论坛。参加会议的有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南大学等30余所高校的近50名专家学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王树声教授致辞,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主任胡惠林教授作嘉宾致辞。

 陕西省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办公室鲁吉安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主任胡惠林教授、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炎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詹绍文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马瑞英教授分别做了主旨报告。

 

 

参会专家、学者合影

贺文华老师在分论坛也就城乡文化融合与文化发展谈了自己的感想。他认为文化是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文化的载体和源泉,文化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意象化,是生存状态的映射在生产能力极为低下的时代,文化的形成和沿袭有利于扩大人们的交易范围,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扩展人们的选择集,提高人们的可行能力,提高人们生存概率和种族繁衍能力在生产力低水平阶段,人们抗风险能力极低,为了提高生存能力,人们需以血缘宗族为纽带在一定地域集中居住,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生存能力。在这一阶段,人们生产生活产生农耕文明,是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和能量交换。在一定区域内,文化的形成和传承是封闭的。文化的供给和需求是统一的。但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城镇因之产生,发展进程加快,形成工业文明。但城乡之间依然处于隔离状态。随着技术进步和城乡分化,但城乡之间出现要素流动,乡村文明受城市文化的影响,乡村文化的供给和需求不再统一,由于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共享,乡村文化需求受到城市文化供给的冲击。农业经营方式逐步演化,不断利用大型农业机械设备,城乡文化从冲突中逐步融合。但在融合过程中,依然会有各自特定质的差异。乡村的生产对象主要是生命体,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看重人与自然的统一,对"天"的依赖性较强。工业文明的引入,降低了农村生产生活对自然的依赖度。城镇的工业生产远离自然,只是以农产品为纽带与"天"存在间接关联。因而,城乡文化必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从冲突走向融合。


 

      贺文华老师参加论坛交流并在论坛上发言

 

 

 


    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设计:彭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