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要致力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其宗旨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研究方向主要涵盖三个方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企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竞争优势。
中心依托经济与管理系省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南民营经济研究基地、省重点专业—管理科学,整合各学科和基地的科研力量。现已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知识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团队,拥有专、兼职研究人员30余人,其中博导5人,教授11人,博士9人。近年来,获得省社科、自科基金项目17项(其中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课题1项);获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1项、优秀青年项目3项、开放式基金课题4项、一般课题及市社科联课题10项;承担了由政府和企业出资课题经费达38万元;发表论文148多篇,其中CSSCI刊物论文20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6篇,出版专著6部;获湖南省社科成果奖二等奖1项,市级成果奖7项,省论文奖3项。
中心正日益成为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平台。中心凝炼的三个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均为湖南省及邵阳市经济目前紧迫需要研究的重大前沿新课题,研究成果对湖南及邵阳经济在“十二五”期间及今后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增进运行效率,提升总体竞争力产生深远、潜在的重大影响和明显的现实意义。
机构设置
主 任:谢 恒
副主任:李 坚
主要成员:谭镜星、曾宝成、廖荣华、贺 翀、李新平、黎 昀、洪必纲、谢江红、刘承智、刘卫柏、刘健喜、谭 芬、马 骥、贺文华、王周火、刘平宇、何宜军、罗金华、李四聪、童石荣、曾海燕
研究方向
方向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
1、本方向研究人员所做工作的主要内容与研究特色
2008年以来,本方向以提高科研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对学科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系统的、科学的规划设计。研究成员在谢恒教授带领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立足本土,放眼全国的方针进行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研究领域日见广阔,包括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创新、FDI及其效应、区域金融、产业发展、城市群与城市化、资源与环境、管理。尤其是近两年来,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针对区域产业问题研究较多,对产业链竞争的分析成为亮点;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围绕管理体制和协调机理进行,更能从宏观角度探讨协调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的讨论中,区域金融的发展成了分析的热点;关于区域创新的研究更加深入和新颖,从区域创新的主体到影响因素、创新模式,再到创新效应的衡量,都进行了探讨;区域资源与环境的分析集中在能源的消费强度和利用效率上,对区域生态的补偿机制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区域要素分析在区域战略研究中也占了一定比例,从区域经济的构成要素角度对区域经济进行分析更加切实与直观。
2、本方向研究人员取得的主要突破
本方向的研究人员近3年来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谢恒教授、洪必纲副教授等在求索、上海经济研究、经济纵横、财经理论与实践、统计与决策、当代财经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突破是:
①从制度变迁的视角研究民营经济发展的差异。谢恒教授对东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并进行深入浅出分析,出版二十余万字的专著——《制度变迁与东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比较研究》;本书从理论上真实地记载和梳理我国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制度变迁史和经济发展史并探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探讨以制度变迁与创新来提升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拓了民营经济研究的视野,找准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有效的分析框架,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该项成果获邵阳市第十届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
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研究。本方向研究人员与市委、市政府联合申报了省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湖南“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邵阳发展战略研究》,并于2010年10月在邵阳学院顺利开题,主要研究被边缘化的邵阳如何再次进入湖南省的发展轨道。课题组成员深入邵阳市八县一市三区进行实地调研,目前已形成“两圈一带”的战略构想,预计年底可完成研究报告。
③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研究。贺文华副教授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影响的角度出发,进行FDI的区域选择,以及对中国东部和中部的经济增长和环境影响的差异研究。发表了《FDI区域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广东、福建、山东的比较》、《FDI的环境污染天堂假说检验:基于中国东部和中部的证据》、《FDI、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东部11省(市)的面板数据》、《FDI视角环境库兹涅茨假说检验——基于中国中部八省的面板数据》等近二十篇。
方向二: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1、本方向研究人员所做工作的主要内容与研究特色
本方向研究成员以湖南省民营经济研究基地和湖南省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为依托,以湖南邵东县为个案,深入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内在机理、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比较、县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县域经济发展与地区文化协调及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已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三年来,本研究方向主要围绕下面几个方面研究并形成特色:①以湖南邵东县作为县域经济研究的个案,主要研究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民营经济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把区域经济理论同湖南的县域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找到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因,揭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以促进县域经济更好地发展,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②对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与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作了较为详细的比较。深入研究湖南邵东与浙江温州、义乌等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对比分析邵东与温州、义乌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及发展环境等,力图找到邵东与温州、义乌等县域经济形成差距的原因,为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政策支持。③详细研究县域经济发展与地区文化的关系,研究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揭示地方文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④系统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乡村旅游,从城乡统筹的新视角创造性地提出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景区拓展的组合模型、核心能力及发展战略,极大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⑤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切入点,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2、本方向研究人员取得的主要突破
本研究方向共取得地方政府项目4项,承担省社科基金课题8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产生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成果。
①区域生态文化研究。廖荣华教授的《区域生态文化创新论》,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对湖南城步南山生态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阐明了区域生态文化创新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提出生态文化建设是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的新思路,为区域生态文化建设和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示范。
②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完成了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研究报告《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研究——以湖南邵东为个案研究》,该研究报告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研究县域经济,开辟了县域经济研究的新视角,拓展了县域经济的研究空间;以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分析了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认为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各种因素共同协调作用才能推动县域经济产业发展和不断提升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在理论分析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发展动力的基础上,构建了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轮动模型。
③新农村建设研究。欧志文教授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经济组织研究》,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切入点,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直接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朱建华教授的《农村经济组织信贷融资与信用能力研究》通过对农村信贷融资障碍、农村经济组织的信用能力的深入探讨,提出农村信贷可获得性提升的思路,形成农村信贷风险的有效防范机制,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拓展了农村金融的研究视角。
方向三:企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竞争优势
1、本方向研究人员所做工作的主要内容与研究特色
本研究方向主要选择区域经济的构成主体—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在区域经济竞争中的特殊地位,并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研究企业竞争在区域经济竞争中的核心作用,全体研究人员从宏观与微观双重视角出发,综合运用理论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和典型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探讨企业的成长模式与发展路径、企业的核心能力培育与选择,以及区域经济环境的建设与优化思路等前沿性兼具现实性问题。
本研究方向以增强企业发展核心能力为中心,探讨如何改善企业发展的区域环境,培育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群,进而增创我省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该研究方向具有鲜明的应用性特色:(1)重点对湖南长沙、浏阳、望城、邵东等县市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深入分析各地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并借鉴发达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成功经验,着重研究解决湖南中小企业集群成长模式与选择路径。(2)对中部与东部地区中小企业进行比较分析,重点研究解决湖南中小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的策略,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3)对中部与东部中小企业的区域环境进行比较分析,重点研究解决湖南中小企业发展的区域环境建设思路与优化途径。
2、本方向研究人员取得的主要突破
本方向研究者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省社科基金课题9项,出版相关专著2部,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在全国相关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成果突出,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区域经济研究的内涵,并有力地拓宽区域经济研究的视野,整个研究成果达到同类研究的国内先进水平。取得的主要突破是:
①民营企业制度研究。谭镜星教授主持省社科基金《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率课题组成员,对邵东现象进行多次调研和座谈,深入企业第一线,探悉邵东现象背后的原因。于2006年年底完成了调研,课题组撰写了30余万字的报告并整理出版专著《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以邵东民营企业发展为个案》。该研究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研究的主线条,应用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对民营企业发展的路径进行了科学的概括与说明,构建了民营企业制度研究新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填补了县域民营经济研究的空白,提出了民营企业发展的新模式,是对民营经济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2008年该研究成果获湖南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②民营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研究。刘承智教授以可持续增长能力为视角,以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为主线,以培育和提升民营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为财务战略管理的目标,对民营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财务战略选择、实施策略和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为民营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目前已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
研究人员
学术带头人
学术带头人——谢恒教授
谢恒,男,1963年生,教授,辽宁大学区域经济学在读博士,湖南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现任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主任,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区域经济学)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和民营经济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8项,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励5项;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科研项目及代表性成果有:省社科基金:制度变迁与东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比较研究、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省教育厅重点课题:欠发达地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对策研究;专著:《制度变迁与东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比较研究》、《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以邵东民营企业发展为个案》。
学术带头人——谭镜星教授
谭镜星:男,1952年生,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邵阳学院院长,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区域经济学”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省级重点社科研究基地“湖南省民营经济研究基地”负责人,邵阳学院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谭镜星教授长期从事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获湖南省2006年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持的《地方多科性本科学院学科群构建的研究与实践》获湖南省2007年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近五年来发表经济与管理类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重点委托课题、湖南省社科基金特别委托课题各1项;主持了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子课题1项,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1项,其他省级课题3项。主持的《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获湖南省2007年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学术带头人——廖荣华教授
廖荣华,1956年生,教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湖南省首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1985年以来一直在高校从事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7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4部。先后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邵阳市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南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各1项。代表性成果有:专著:《区域生态文化创新论》,论文:南山牧场生态奶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心固定研究人员
岗位 |
姓名 |
工作单位 |
研究方向 |
技术职务 |
学位 |
主任 |
谢 恒 |
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 |
教授 |
博士(在读) |
副主任 |
李 坚 |
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
企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竞争优势 |
教授 |
硕士 |
成员 |
谭镜星 |
邵阳学院 |
企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竞争优势 |
教授、硕导 |
博士 |
成员 |
曾宝成 |
邵阳学院 |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 |
教授 |
硕士 |
成员 |
廖荣华 |
邵阳学院 |
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
教授 |
博士 |
成员 |
贺 翀 |
邵阳学院 |
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
教授 |
双学士 |
成员 |
李新平 |
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 |
副教授 |
博士(在读) |
成员 |
黎 昀 |
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
企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竞争优势 |
副教授 |
硕士 |
成员 |
洪必纲 |
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 |
副教授 |
博士(在读) |
成员 |
谢江红 |
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
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
副教授 |
硕士 |
成员 |
刘承智 |
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
企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竞争优势 |
教 授 |
硕士 |
成员 |
冯灿飞 |
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
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
副教授 |
硕士 |
成员 |
刘卫柏 |
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 |
副教授 |
硕士 |
成员 |
刘健喜 |
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
企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竞争优势 |
副教授 |
硕士 |
成员 |
谭 芬 |
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 |
副教授 |
硕士 |
成员 |
贺文华 |
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
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
副教授 |
硕士 |
成员 |
马 骥 |
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 |
副教授 |
博士 |
成员 |
曾海燕 |
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
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
副教授 |
硕士 |
(注:中心固定研究人员暂列副教授以上人员)
校内外兼职人员
岗位 |
姓名 |
所在系所 |
研究方向 |
学位 |
职称职务 |
成员 |
黄少安 |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
经济学 |
博士 |
教授 |
成员 |
国世平 |
深圳大学金融研究所 |
经济学 |
博士 |
教授、所长 |
成员 |
林木西 |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
区域经济学 |
博士 |
教授、院长 |
成员 |
柳思维 |
湖南商学院 |
经济学 |
博士 |
教授、院长 |
成员 |
禹新荣 |
邵阳市市委 |
经济学 |
博士 |
秘书长 |
成员 |
洪振华 |
邵阳学院 |
经济学 |
硕士 |
副教授、副院长 |
成员 |
肖功为 |
邵阳学院学报编辑部 |
经济学 |
硕士 |
副教授 |
成员 |
马文银 |
邵阳学院成教学院 |
经济学 |
硕士 |
副教授 |
成员 |
莫晓红 |
邵阳学院城建系 |
经济学 |
硕士 |
副教授 |
成员 |
黄雄伟 |
邵阳学院城建系 |
经济学 |
博士 |
副教授 |
学术委员会
岗位 |
姓名 |
工作单位 |
现从事专业 |
技术职务 |
主任委员 |
黄少安 |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
经济学 |
教授、博导 |
副主任委员 |
谭镜星 |
邵阳学院 |
经济与管理 |
教授、硕导 |
成员 |
国世平 |
深圳大学金融研究所 |
经济学 |
教授、博导 |
成员 |
林木西 |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
区域经济学 |
教授、博导 |
成员 |
陈 收 |
湖南大学 |
管理学 |
教授、博导 |
成员 |
柳思维 |
湖南商学院 |
经济学 |
教授、博导 |
成员 |
禹新荣 |
邵阳市市委 |
经济学 |
市委秘书长 |
成员 |
谢 恒 |
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
区域经济学 |
教授 |
成员 |
李 坚 |
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
管理学 |
教授 |
中心动态
学术研究
研究项目
2008-2011年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取得的科研立项项目一览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研究起止时间 |
主持人 |
1 |
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07YBB077) |
省社科基金 |
2008-2009 |
李新平 |
2 |
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三维会计研究(07YBB076) |
省社科基金 |
2008-2009 |
刘承智 |
3 |
湖南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系统性研究(08YBB101) |
省社科基金 |
2008~2011 |
欧志文 |
4 |
公共物品恭维中的寻租问题研究—以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为例(08YBB103) |
省社科基金 |
2008—2010 |
洪必纲 |
5 |
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研究—以湖南邵东为个案(08ZDB044) |
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 |
2008—2010 |
禹新荣/谢 恒 |
6 |
农村经济组织融资与信用能力研究(08YBB104) |
省社科基金 |
2008-2010 |
朱建华 |
7 |
|
|
|
|
8 |
民营企业生态文化创新研究(08JD12) |
省社科基金 |
2008—2010 |
廖荣华 |
9 |
湖南农业产业化的金融资源配置机制创新研究(09JJ5049) |
省自科基金 |
2009~2012 |
朱建华 |
10 |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研究(09YBA127) |
省社科基金 |
2009-2011 |
刘卫柏 |
11 |
湖南省食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09YBB356) |
省社科基金 |
2009-2010 |
肖功为 |
12 |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县域民营经济标准战略研究——以湖南邵东县为例(09YBA127) |
省社科基金 |
2009-2012 |
黎 昀 |
13 |
长株潭城市集群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09K101) |
教育厅开放式基金课题 |
2009-2012 |
李新平 |
14 |
湖南省“弯道超车”战略实施的机制研究(09K102) |
教育厅开放式基金课题 |
2009-2012 |
谭镜星 |
15 |
欠发达地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对策研究(09A085) |
省教育厅
(重点课题) |
2009—2013 |
谢 恒 |
16 |
“湖南‘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邵阳发展战略研究”(2010WTA16) |
省社科基金
(重大课题) |
2009-2010 |
禹新荣/谢 恒 |
17 |
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与制度创新研究(2010JD46) |
省社科基金 |
2010-2013 |
贺文华 |
18 |
县域经济发展环境评价与对策研究——以湖南为例 |
省社科基金 |
2010- 2012 |
马 骥 |
19 |
湖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省社科基金 |
2010- 2012 |
曾海燕 |
20 |
湖南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研究 |
省社科基金
(重大课题) |
2010- 2011 |
张天晓/谢 恒 |
21 |
人力资本对FDI流动影响研究(08C771) |
省教育厅 |
2008-2009 |
贺文华 |
22 |
标准化战略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湖南邵东县为例(09C905) |
省教育厅 |
2009-2010 |
黎 昀 |
23 |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与湖南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09C908) |
省教育厅 |
2009-2010 |
马 骥 |
24 |
邵阳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体系研究 |
邵阳市社科联 |
2010-2011 |
王周火 |
25 |
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研究 |
邵东县人民政府(横向课题) |
2008-2009 |
谢 恒 |
26 |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变革研究(11B114) |
省教育厅 |
2011-2013 |
刘卫柏 |
27 |
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变革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1K058) |
省教育厅 |
2011-2013 |
洪必纲 |
28 |
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与优化研究(11C1137) |
省教育厅 |
2011-2013 |
童石荣 |
研究成果
2008-2011年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取得的科研、教学成果成果一览表
序号 |
成 果 名 称 |
获奖名称、等级
及时间 |
完成人 |
1 |
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 |
湖南省第九届社科成果二等奖(2008) |
谭镜星
第一 |
2 |
旅游景区市场结构优化和核心能力建设研究 |
湖南省第九届社科成果优秀奖(2008) |
李 坚
第一 |
3 |
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 |
邵阳市第九届社科成果一等奖(2007) |
谢 恒
第一 |
4 |
风景旅游区游客流空间移动模式的实证研究 |
湖南省第11届自然科学
优秀学术论文奖二等(2006) |
李 坚
第一 |
5 |
旅游市场拓展的组合模型及实证 |
湖南省第12届自然科学
优秀学术论文奖三等(2008) |
李 坚
第一 |
6 |
旅游景区市场结构优化和核心能力建设研究 |
邵阳市第九届社科成果奖二等(2008) |
李 坚
第一 |
7 |
基于坏帐风险控制的企业客户档案管理研究 |
邵阳市第九届社科成果三等奖(2007) |
刘承智
第一 |
8 |
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
邵阳市第九届社科成果三等奖(2007) |
王周火
第一 |
9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三对“经济范畴”解读 |
邵阳市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 |
肖功为
第一 |
10 |
制度变迁与东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
比较研究 |
邵阳市第十届社科成果奖二等奖(2010) |
谢 恒
独立 |
11 |
城乡统筹新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构想 |
湖南省第十三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2010) |
李 坚
独立 |
12 |
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经济组织研究 |
邵阳市第十届社科成果奖一等奖(2010) |
欧志文
独立 |
13 |
高职人才培养T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省级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2006) |
谭镜星
第一 |
14 |
地方多科性本科学院学科群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 |
谭镜星
第一 |
15 |
以学科群为基础的地方本科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省级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2008) |
谭镜星
第一 |
16 |
产学研结合建设实践创新教学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
省级教学成果奖
三等奖(2006) |
曾宝成
第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