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 首页 > 教学工作
经济与管理学院举行课程思政教学比赛
时间:2022-04-08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教学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促进教师承担起课程思政主体责任,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022年4月7日,由院工会举办的经济与管理学院2022年上学期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在厚德楼103举行。本次活动由杨琴副院长主持,经济与管理学院全体教职工参与。
本次活动邀请了校督导张一伟教授、莫爱贵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分管教学的李新平副院长、杨琴副院长,以及获得校级思政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李四聪老师担任评委。
本次比赛形式采用现场评审(基于一节45分钟时长的授课)和赛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参赛教师的教学思政设计内容引人入胜、风格迥异却又润物细无声,赢得评审专家和观摩教师阵阵掌声。
科研动态 首页 > 学科发展 > 科研动态
专家教你如何写如何写课题申报书(国家社科评委湖南师大欧阳峣副校长自己的课题申报材料范本)
时间:2017-06-16湖南师范大学大国经济研究中心
欧阳峣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怎样做学问和申报科研项目 ?
一、 怎样做高水平的科学研究?
1、长期研究某个领域科学问题
10年到20年甚至更长时间
2、寻求创新的研究思路和观点
在本领域首创的学术观点
3、以高质量成果追踪学术前沿
国内或国际最高学术期刊
二、 怎样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选题:长期研究,前期成果
2、综述:系统性,理解深度
3、内容:新的思路,新的观点
特别注重创新和深化研究
涵盖的范围尽量偏少一些
研究的内容尽量集中一些
4、基础:发表的高质量论文
三、怎样写科研项目的申报书?
1、选题
1)选择自己长期研究的问题
1、经过长期研究,已经在核心期刊发表过几篇论文。
2、在博士论文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继续研究的方向。
3、已经主持过相关的项目,继续在某个领域进行深化。
大国经济
《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道路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新兴大国的增长与转型》(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
《新兴大国的自主创新道路》(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
《实现要素供需均衡的大国经济模型与实证研究》(国家自科基金项目)
《基于规模优势的大国经济增长模型与实证研究》(国家自科基金项目)
《大国经济的特征、机理及模式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大国综合优势的形成机理及框架分析》(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
《构建大国综合优势: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基础》(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
《唐宋时期经济增长的大国效应》
《明清时期的经济规模及其演变》
《大国创新优势、创新能力及其培育研究》
《大国兴衰周期律及其超越研究》
2)选择现实特别需要的问题
中小企业
《中国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试验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2)选择可能创新突破的问题
大国模型
《实现要素供需均衡的大国经济模型与实证研究》(国家自科基金项目)
《基于规模优势的大国经济增长模型与实证研究》(国家自科基金项目)
2、构思
1)整理文献综述:脉络和局限
不要写成面面俱到的东西
对文献应该有分析和总结
案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道路研究》
从国内的研究看,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自1990年至2014年,篇名中有“大国经济”的435篇,篇名中有“国家规模”的183篇。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沿着从大国特征到大国优势的思路,分析大国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以及相应的发展优势。张李节(2007)将国土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称为大国;郑捷(2007)基于定价原理提出大国定义;童友好(1999)分析了大国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巨大、经济规模大、工业部门体系齐全等特征;欧阳峣、罗会华(2010)根据大国的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和经济总量界定大国,遴选出24个属于大国范畴的国家,并区分为三个层次和两种类型。欧阳峣、生延超(2012)从大国经济典型化事实中概括典型化特征,包括规模性、内源性和多元性特征,而首要的特征就是规模性,其他特征是由规模特征派生的。张李节(2007)分析了大国的资源优势、分工优势、劳动力优势、市场优势、技术发展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欧阳峣(2009,2010)提出“大国综合优势”,认为它源于由“大”而导致的规模与分工优势、差异性与互补性优势、异质性与适应性优势、独立性与稳定性优势。
2)沿着从国家规模到经济增长的思路,分析大国的资源禀赋、资本积累、产业结构和市场规模的特征和作用。李由(1999)初步分析了国家规模通过资本积累及规模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胡鞍钢(1998)、海闻(2007)分析了大国市场优势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向明(2003)分析了市场规模、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黄玖立等(2006,2008)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地区市场规模和出口开放程度对中国各省区人均收入增长及产业增长的影响。陈敏(2007)、钱学锋和梁琦(2007)分析了通过市场开放和集聚发挥规模效应的机理;张军(2008)认为国家规模本身是一个重要变量,它拥有规模经济正的外部效应,促进分工、交易和专业化。有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大国经济增长机理。蔡昉(2010)分析大国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异质性的形成和作用机理。赵新平、刘清田(2007)分析了发展中大国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易先忠等(2009,2010)研究了中国贸易增长的大国效应以及发展中大国外贸增长的转移支付效应。周平轩(2007)通过内生性经济增长模型论证了国家在经济增长中的规模优势,构建了国家模型理论分析框架;范红忠(2007)研究了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郭熙保等(2010)从规模经济、市场规模、国家治理和发展战略等方面讨论了国家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沿着从国家规模到发展战略的思路,分析大国经济增长的路径和对外贸易、对外投资、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李德伟(1999)分析了中国的大国封闭模型,提出了大国经济增长的路径;杨汝岱、姚洋(2006)分析了大国经济发展的有限赶超战略。郭克莎(2004)、卢锋(2008)分析了中国外贸发展的大国思路;欧阳峣(2006)研究了基于大国综合优势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白旻(2009)从规模效应与边界效应的视角研究了后发大国的产业发展战略选择;蔡昉(2009)研究了大国通过雁阵式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发展的战略;姚斌(2006)分析国家规模与对外开放度在不同汇率制度下对福利的影响,提出了大国汇率制度选择的思路。张平、赵志君(2007)通过分析大国技术进步的路径,提出了增长模式转换中的政策选择。吴晓求(2010)认为大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相应的大国金融模式,即具有强大资源配置功能而且能有效分散风险的现代金融体系。赵志君等(2009)根据大国经济的特点建立了包括实际汇率、经济增长率和实际利率的大国一般均衡模型。由于市场规模大是大国的特征,因而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成为研究重点。曾剑秋(2007)分析了大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关系;靖学清(2000)、周学(2010)根据大国特征分析了经济大循环,提出以国内需求为重点,主要依靠内需规模扩大的战略;张皓(2001)、江小涓(2010)认为大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是国内市场需求,而且消费需求的贡献最大,中国应该选择内需与外需的双引擎增长模式。
4)沿着从国家规模到管理体制的思路,分析大国的政府管理体制和经济分权的治理模式。李由(2000)研究了国家规模约束下的政府管理的方式,提出了大国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王守杰等(2005)提出了大国政府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路。由于大国的治理需要解决搜集信息成本大导致不充分、地方政府目标最大化可能偏离社会最优等难题,一些学者提出了经济分权的治理模式。钱颖一等(1993)认为具有M型层级制的中国地方政府竞争有助于地方政府为增长而进行产权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试验;王永钦等(2007)从分权式改革的视角研究了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认为政治集权下的经济分权给地方政府提供了发展经济的动力;陆铭(2008)认为经济分权和政治集权是适宜于大国治理的政治结构,中国应该通过调整结构以实施适宜于更高发展阶段的制度;傅勇(2007)认为大国的地方财政模式可以促使地方政府更加有效地提供地方性公共物品;方红生,张军(2008)利用非平衡面极数据和Probit模型方法验证了中国式分权的治理模式因缺乏良好制度约束而导致财政政策偏向扩张的假说。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阶段以及政府和市场作用方面,已经提出了一些思路和观点,特别是国内学者近年来专门研究了“比较优势”战略、“后发优势”战略和“有限赶超”战略,在该领域的研究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然而,从总体上看,国内外学术界还缺乏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大国经济发展的成熟理论。国外学者对这两个领域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特别是在20 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研究重点转入微观领域和政策研究,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如库次涅茨对大国经济结构的研究,钱纳里对大国发展型式的研究,帕金斯对大国规模影响的研究,都不是系统的专门研究;国内学者在现代研究方法上面有差距,一般是提出观点多和对重点问题的探讨多,而在系统的实证研究和基础理论的探讨方面下力不够。张培刚对大国经济发展经验性特点的研究,李由的大国经济发展和政府管理特征的研究,陆铭对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的研究,欧阳峣对大国综合优势的研究,都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在某些领域的实证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往往是零碎的和不完整的,即并不是从系统的数据分析中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因而其结论的可靠性难以令人信服。此外,还有一些以“大国经济为题的论文和著作,如Gavin W. Jones等编的《发展中大国的城市化》(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唐晋主编的《大国崛起》(人民出版社,2006)等,仅仅是研究某些具体的大国或强国的发展问题,在内容上并未揭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国特征和规律,因而同严格意义上的大国经济研究是有区别的。
2)找准创新目标:观点和方法
理论经济应有学术创新
应有经济应有对策创新
案例:
主要观点:
(1)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是融资难、资金不足的问题,但不能单纯地就融资抓融资。核心的问题在于解决中小企业自身的素质问题,主要是由较低的创新力所导致缺乏后劲和发展潜力以及信誉过低的问题。因此,扶持的重点需要从金融支持、财税优惠等方面转到关注企业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建设上。
(2)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体系应该是一个能够发挥整体功能和效应的有机联系的系统,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研究某个子系统。因此,应该把子系统放在总系统的框架内,与其他的子系统紧密联系,研究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体系的运行机制,从整体上把握支持体系,才能使之正常运行并发挥最大的效应。
(3)我国的政府机构及相关的支持机构在扶持中小企业时,由于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因此存在着博弈,而效益差、没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往往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挤占了有限的资源,造成了“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因此,要在政策措施的执行和监督上加大力度,真正形成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合力。
(4)政出多门将最终造成扶持效果的耗散,各扶持部门没有统一资金安排和使用的方案,导致了某些中小企业的寻租现象,也削弱了中小企业支持政策的效果。因此,有限的资源应该主要用来构建整体的支持体系,而非个体企业,从而产生网络效应和乘数效应。
创新之处:
(1)基于社会资本理论来研究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体系。社会资本通过作用于个体(子系统)互动,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并最终影响经济系统的发展。而中小企业的天然制约因素:资金不足、创新实力不足、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等问题,都可以依赖社会资本的作用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从而使支持政策具有网络效应、系统效应和乘数效应。
(2)基于系统论原理来研究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体系。以往的国内研究者往往孤立地去研究某一个子系统,而没有重视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本课题把各个子系统联系起来研究,分析各个子系统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及系统运行机制,从而把政策支持体系建设成一个有机的、可以及时反馈问题、自我完善的系统。
(3)基于竞争力观点来研究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体系。以往的政策和服务体系,只是一般地考虑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而没有真正抓住核心的问题。本课题把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力作为建构支持体系的“核心”问题,认为提出各种政策和服务措施,都应该从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出发。
本课题的研究视角:
(1)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有机结合的视角。以往的学者(如林毅夫)对发展中国家发展道路的研究主要采取比较优势的视角,后来的学者(如欧阳峣)对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主要采取规模优势的视角,而发展中大国兼有发展中国家和大国双重涵义,因而需要将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两者的耦合中分析特殊性机理,提出发展战略和模式。
(2)典型模式和转型路径有机结合的视角。国外学者在20世纪中期提出了几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误的教训,如大推进模式、增长极模式和进口替代模式等,发展中国家从20世纪末期开始战略转变,同样也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因而需要将典型模式和转型路径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发达大国和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中总结和概括典型模式,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中寻求转型的路径。
(3)大国道路和中国经验有机结合的视角。如果说美国道路是发达大国经济发展的成功范例,那末中国道路就应该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成功范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称为“中国奇迹”或者“东方奇迹”,许多国内学者试图总结和概括中国经验,所谓大国道路应该是从大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属于上升到理论层次的内容。因而需要将大国道路和中国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中国经验的内涵充实大国道路的内容,以大国道路的内涵引导中国经验的完善。
本课题的创新或突破:
(1)在问题选择方面,既重视从以往研究的回顾中选择重大问题,如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基本框架问题,以及怎样实现经济发展道路的现代转型问题,通过对这些总体性问题的研究,实现理论创新或者突破;同时,也重视从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选择重点问题,如发展中大国的国内市场分割减弱了大国规模优势,信用环境缺失弱化了大国制度效应,增长方式落后限制了大国经济转型等问题,通过分析这些现象的后果及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和对策,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或者突破。
(2)在学术观点方面,将古典经济学范式、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和发展经济学范式有机地结合,实现学术范式新的综合。传统的发展经济学,以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为基本框架,但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提出成熟的理论框架,本课题将从更加广阔的学术视野开展研究,将运用斯密的市场范围学说、马歇尔的规模经济学说、李嘉图的要素禀赋学说、刘易斯的二元结构学说以及克鲁格曼的规模报酬递增学说,从不同的视角解释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本课题的总体问题以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的耦合为理论基础,通过深入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和大国的规模优势,提出既能发挥要素禀赋优势、又能发挥要素规模优势的发展战略,在两种优势的融合中实现理论创新;本课题还将在一般均衡模型的框架下分析发展中大国的要素供需均衡,研究发展中大国的内生能力,提出实现要素供需均衡的大国内生能力,以内需为主的大国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实现理论和战略上的新突破。
(3)在研究方法方面,将一般均衡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规模优势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实现研究方法新的综合。第一,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分析发展中大国的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从瓦尔拉斯开始创立的一般均衡理论,属于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而运用一般均衡理论分析比较优势,则使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走向现代比较优势理论。本项目不仅运用一般均衡理论分析比较优势,而且运用一般均衡理论分析规模优势,研究大国的要素规模促进要素供需均衡的机理,从而拓展了一般均衡的分析范围。第二,在发展中大国比较优势分析中纳入要素禀赋规模因素的分析。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通过选择生产和出口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富的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而获得国际贸易的利益,因而要素的丰裕度是形成比较优势的前提,显然,比较优势理论所研究的要素丰裕度,实际上就是要素的规模问题。本项目在比较因素的研究中纳入要素禀赋的规模性分析,从而使比较优势的研究进一步深化。第三,基于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的耦合分析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优势。以往的学者曾经从比较优势出发分析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优势,并提出了相应的比较优势战略,基本上受到中国政府和学术界的认同。本项目在比较优势分析的基础上增加规模优势的分析,深入研究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在发展中大国的产业发展方面的耦合,并用这个耦合机理解释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优势,从而使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道路的研究建立在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基础之上。
(4)在文献资料方面,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研究文献和国家规模的经济影响的研究文献综合起来,形成研究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文献。发展经济学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经典文献,如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张培刚的《农业和工业化》、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赫尔希曼的《经济发展战略》等,现代经济学在研究国家规模和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经典文献,如罗宾逊的《国家规模的经济影响》、帕金斯的《大国:规模的影响》、钱纳里的《发展的型式》、《贸易、增长和国家规模》等,这些文献均可以在本课题研究中得到利用。
(5)在话语体系方面,将以发展中大国作为研究对象,提出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框架和模式,构建新的发展经济学话语体系。本课题以比较优势原理和规模优势原理为基础理论,以大国内生能力原理为核心理论,分别从增长动力、经济结构和内外关系的角度研究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道路,构建以典型模式和转型路径为主体内容的逻辑体系,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创新的风格,将形成一种新的具有世界意义话语体系。
3)选择研究内容:重点和难点
研究重点不宜过多
研究难点应讲为什么难
案例:
重点难点:
研究的重点:一是将提高中小企业素质与改善提高生产率的区域环境相结合、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机制;二是以社会资本为依托构建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体系、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体系的思路。
研究的难点:主要是构建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体系的宏观思路的转变,即转变到依托社会资本构建中小企业发展的企业融资环境、技术创新环境上来。
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就是通过深入研究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特征,以及发达大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基于发展中大国的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的分析,构建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典型模式,并提出经济转型升级和完善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道路的路径。
研究这个问题将遇到两个难点:第一,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道路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曾经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发展道路问题,如有的学者从计划体制还是市场体制的角度研究发展道路问题,有的学者从休克疗法还是渐进式改革的角度研究发展道路问题,有的学者从内向型经济还是外向型经济的角度研究发展道路问题,有的学者从资源密集型还是高技术型的角度研究发展道路问题,而本课题是从总体上研究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道路,那末,怎样才能把握总体上的研究范围呢?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们在第1子课题中就提出了一个分析框架,主要选择增长动力、经济结构和内外关系进行研究,其中的增长动力包括需求动力和创新动力,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内外关系包括区域协调发展和内外经济平衡,这三个方面和六个要素构成了本课题的分析框架,同时也明确了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二,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道路是一个动态演进的概念,以往的发展经济学家研究的发展模式是在当时的背景下提出来,它们并不一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而且发展道路具有阶段性特点,可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采取不同的发展型式,比如大推进模式、增长极模式和进口替代模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那末,在现代经济发展背景下应该怎样进行调整和完善呢?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们将典型模式和转型路径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静态地分析典型模式,即基于发展中大国的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藕合的模式的同时,又进行动态的研究,考察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和发展,提出通过转型升级完善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及其相应的战略导向。
3、写作
1)明确地表述自己的思路
思路中可以体现创新
思路应该简洁地表述
从研究内容看,应该回答以下问题:第一,发展道路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分析框架来研究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道路;第二,发展中大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经济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应该怎样从发达大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获得有益的经验?第三,发展中大国具有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我们应该怎样基于这两种优势的耦合构建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第四,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内生动力不足和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通过发展战略转型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第五,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应该怎样总结中国道路或中国经验为发展中大国提供经验模式?围绕这些问题设立五个子课题:(1)研究对象、文献回顾和分析框架;(2)发展大国经济发展历程经验借鉴;(3)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4)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转型路径;(5)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及其世界意义。这些子课题与总课题之间以及各子课题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如图所示:
发展道路
主体 基本的形态 典型模式
本课题的总体思路:
第一步,明确研究对象,合理界定“发展中大国”的概念,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遴选,并从经验事实中寻找典型化事实,通过科学的抽象概括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
第二步,提出分析框架,通过综合分析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的提炼和选择,提出分析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基本框架;
第三步,研究主体内容,通过分析和借鉴发达大国经济发展历程的成功经验,总结和概括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研究转型路径,描述和刻画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道路的特征和内容;
第四步,研究典型案例,分析中国这个典型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事实,总结和概括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分析中国经验或中国道路的典型特征和世界意义。
2)表明你占有资料的情况
写出代表性的资料
写出别人没有掌握的资料
案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学者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服务体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其中5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一是陈乃醒主编的3部《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二是张俊喜等主编的《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三是林汉川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的成果;四是张炳申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与支持系统研究》的成果;五是陈晓红主持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系列研究的成果。他们通过对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以及国外经验的比较分析,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对策。
迄今为止,国外专门研究国家规模和经济增长的经典文献仅有4篇:罗宾逊 (Robinson)主编《国家规模的经济影响》(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size of nations),圣马丁出版社(St Martin’s Press),1960年,主要阐述了大国的稳定性优势,规模经济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钱纳里(Hollis.B.Chenery)等著的《发展的型式》(Patterns of Development 1950-1970),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年,主要阐述了不同国家的发展型式,包括大国型式的规模效应;帕金斯和赛尔昆著(Perkins, Dwight H., M. Syrquin)《大国:规模的影响》(Large countries: The influence of size)(《发展经济学手册》(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第32章,爱思唯尔出版社(Elsevier),1989年,主要阐述了大国的人口和幅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对贸易发展型式的影响;艾雷斯那、斯波劳雷和瓦茨厄格(Alesina, A., E. Spolaore, and R. Wacziarg)的《贸易增长与国家规模》(Trade, growth and the size of countries),《经济增长手册》(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第23章,爱思唯尔出版社(Elsevier),2005年,主要阐述了国家规模经济结构和对外贸易的影响,特别是对外贸易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3)写出你研究的具体方法
社科项目很少有方法创新
研究方法应写出怎样运用
案例:
基本方法:
(1)理论分析方法。运用社会资本理论,研究如何为中小企业创造融资、创新及集群发展的整体环境,遵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路线,提出新的思想理论观点。
(2)实证分析方法。选择浙江、广东和湖南的案例,进行实证的分析和研究,寻找发达地区的经验与不发达地区的出路,提出构建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体系的新思路。
(3)比较分析方法。选择发达国家与中国,我国的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提出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体系的新对策。
研究方法:
(1)理论分析方法。运用规范经济学的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发展中大国的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厘清它们影响经济发展的特殊机理,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模式。对于比较优势的研究,可以运用要素比较优势原理分析发展中大国资源禀赋的特点及其影响经济发展战略的机理,沿着要素比较优势的思路探讨发展中大国的比较优势战略;可以运用一般均衡原理分析发展中大国的国内要素均衡,探讨发展中大国经济内生发展能力,提出实现要素供需均衡的大国经济模型。对于规模优势的研究,可以借鉴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范式,分析发展中大国的市场范围和市场规模促进专业化分工的效应,以及支撑大国产业发展的机理;借鉴马歇尔的经济学范式,分析发展中大国的生产规模和企业规模促进成本降低的效应,以及通过产业的集聚增加外部经济的机理;借鉴刘易斯的经济学范式,分析发展中大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异质性的积极效应,以及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机理。可见,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都适用于大国经济发展道路的理论分析。
(2)比较分析方法。总结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道路,概括特殊机理和基本模式,都可以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具体地说,一是进行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前者主要是在发展中大国之间进行比较,寻求带有共性的特点和机理,提炼出在所有研究对象中有普遍性的结论;后者主要是在发展中大国、发达大国、发展中小国之间进行比较,寻求既不同于发展中小国又不同于发达大国的特点和机理,形成发展中大国独有的特殊性机理的结论。二是进行同期比较和跨期比较,前者主要是对处在同一时期的当今发达大国与当今发展中国家进行比较,仰视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发达大国,俯视经济发展滞后的发展中大国,以发达大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发展中大国提供有益的借鉴;后者主要是对处在不同时期的发达大国与发展中大国进行比较,分析发达大国经济发展初期的战略和经验教训和当今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以发达大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引导和完善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比较的重点是典型的发达大国如美国,典型的发展中大国如中国和印度。可以通过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具体分析两国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从两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事实中提炼形成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典型化事实;通过中国和美国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具体分析两国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制度以及工业化、城市化模式,从美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成功经验中提取构建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有益养分,并为发展中大国实现经济转型提供经验借鉴。
(3)案例分析方法。由于发展中大国具有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多样性,以及各国全面数据难以获取的特点,使得案例分析成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本课题拟选择典型大国的案例进行重点剖析,在研究发达大国时选取美国的案例进行分析,如美国工业化进程中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这种政策贯穿于美国的工业和商业政策,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崛起;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以技术创新推动新的工业革命,引领产业发展和升级,迎来了美国“新经济”的繁荣时期。这些成功经验的启迪在于:大国经济发展应该主要依靠国内需求,大国经济转型应该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国内需求拉动和技术进步驱动成为大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在研究发展中大国时选取中国、印度和巴西的案例,如中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的案例,印度发展软件产业的案例,巴西发展资源型产业的案例,从中总结和概括大国的产业发展的经验。本项目还专门设立了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子课题,将以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为案例,深入和系统地分析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形成过程,提出中国道路的基本框架,并提出通过完善中国道路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和政策措施;同时概括中国道路的典型特征,阐述中国道路作为一种适宜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道路的示范效应以及世界意义。
(4)统计分析方法。以往对发展中大国经济的研究以及对大国经济的研究,均存在由于缺乏全面和系统的数据分析而导致可靠性不足的问题,本课题将收集发展中大国的系统数据,进行比较全面的统计分析,从而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一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数据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通过收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国际统计年鉴》、《世界发展指标》、《世界竞争力报告》、《金砖国家发展报告》和《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并整理形成一个研究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小型数据库。二是合理地使用这些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在研究中坚持以长时期和系统性的经济发展数据为基础,进行经济指标的动态分析和经济结构的静态分析;运用库次涅茨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分析各国的国民产值及其结构;选择资源禀赋、增长率和出口水平等要素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经济变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同时,将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相结合,运用索罗的余值核算方法(SRA)、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方法(SFA)和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分解方法,对当今世界主要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增长源泉进行分解,进而对各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比较分析。
联系我们
地址:邵阳学院七里坪校区
电话:0739-543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