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顶应用解剖
额枕顶区
境界:前为眶上缘,后为枕外隆凸和上项线,两侧借颞线与颞区分界。
覆盖于此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分为五层,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
一、皮肤
此区皮肤特点,一是厚而密致,有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为疖肿或皮脂腺囊肿的好发部位;二是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外伤时易致出血,要注意及时止血,但也有创口愈合较快的好处。
临床科普:
1、疖肿:是人体皮肤单个毛囊或皮脂腺因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后形成较大块的红色肿物。疖肿多发生在人体受压的部位和油脂分泌旺盛的部位,易发生于人体的头、面、颈、腋和臀等部位。
疖肿临床治疗方法:
(1)系统治疗:如皮损位于鼻周、鼻腔或外耳道内;大的和复发的皮损;皮损周围有蜂窝织炎;皮损对局部治疗无效时可系统使用抗菌药物。早期、足量、足疗程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常用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克林霉素等抗菌药物,最好根据细菌药敏试验来选择抗菌药物。
(2)局部治疗:早期损害可外用抗菌药物包括2%莫匹罗星软膏、2%夫西地酸乳膏、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等。辅以温热敷可促进皮损成熟、引流和症状的减轻;紫外线、红外线、超短波等治疗对缓解炎症均有效。
(3)外科疗法:早期皮损和急性炎症期应避免切开,当疖已局限化和有波动感后,可切开排脓引流。
2、皮脂腺囊肿:俗称“粉瘤”,主要由于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所形成潴留性囊肿。突出于皮肤表面,一般无自觉症状,如继发感染时可有疼痛、化脓。最常用的根治方法是局麻下手术切除。
二、浅筋膜
浅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并有许多的结缔组织小梁,使皮肤和帽状腱膜紧密连接,并将脂肪分成许多小格,内有血管和神经穿行。
临床科普:
此区有感染时渗出物不易扩散,早期即可压迫神经末梢引起剧痛。此外,小格内的血管多被周围结缔组织固定,创伤时血管断端不易收缩闭合,故出血较多,常需压迫或缝合止血。
三、帽状腱膜
帽状腱膜前连枕额肌的额腹,后连枕腹,两侧逐渐变薄,续于颞筋膜。整个帽状腱膜都很厚实坚韧,并与浅层的皮肤和浅筋膜相连,临床上的所谓头皮,就是这三层的合称。
临床科普:
头皮外伤若未伤及帽状腱膜,则裂开不明显。若伤及帽状腱膜,由于额枕肌收缩,使伤口裂开明显。开颅术后因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硬膜不缝合时,更应紧密缝合帽状腱膜,以免脑脊液外漏。
四、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此层又称腱膜下间隙,是位于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此隙范围较广,前至眶上缘,后达上项线。
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故移动性大,开颅时可经此间隙将皮瓣游离后翻起,头皮撕脱伤也多沿此层分离。
腱膜下间隙出血,易广泛蔓延,形成较大的血肿,瘀斑可出现于鼻根及上眼睑皮下。此间隙内的静脉,经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及颅内的硬脑膜静脉窦相通,若发生感染,可经上述途径继发颅骨骨髓炎或向颅内扩散,因此腱膜下间隙被认为是颅顶部的“危险区”。
如有脓肿,可在此层扩散至整个额顶枕区。若暴力撕扯头皮致导静脉断裂,可引起该层严重血肿,若继发感染,可致颅骨骨髓炎或向颅内感染(静脉窦血栓性炎症或脑膜炎)。
五、颅骨外膜
颅骨外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借少量结构结缔组织与颅骨表面相连,二者易于剥离。严重的头皮撕脱伤可将头皮连同部分骨膜一并撕脱。骨膜与颅顶缝紧密愈着,骨膜下血肿常局限于一块颅骨的范围。以下可见骨膜下血肿与帽状腱膜下血肿、皮下血肿的区别
早期防治:
控制血糖: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本措施,调整胰岛素的剂量。
预防双脚皮肤感染及适当足部运动保持双脚的皮肤清洁和干爽。
清洗前用手试水温或让他人帮助试温,防止水温过高烫伤双脚。
可在足趾间抹些爽身粉也可使用润滑乳液以保持足部皮肤的柔软。
修剪趾甲不要太短以免皮肤摩擦受伤。
每天坚持足部运动如摔腿运动和下蹲运动,可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小伤口的处理勿使用鸡眼膏或有腐蚀性的酸性药物,以免发生皮肤溃疡。
足部检查:
养成每天检查足的习惯。检查内容包括:色泽、温度、有无鸡眼、胼胝,趾甲内陷、水泡或皲裂;有无擦伤、裂伤、抓伤及水疱等异常情况,趾缝有无破溃。如有任何问题,应及时请教专业人员。如果无法看清自己的足底部,可让家人帮助或借助镜子。
标本制作人:17级临床三班易珍
文字及标本介绍:17级临床四班梁燕
编辑:17级临床四班梁燕
指导老师:李艳伟 刘冬强